■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汉代马骨的DNA 初步研究( 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结合已有的关于家马毛色基因的研究 , 根据本文毛色基因SNP位点的检测结果及其所控制的表型特征 , 对喇家遗址出土的这6匹古代马的毛色进行推测:EQC227、EQC229和EQC230应该是枣色(bay) , EQC225和EQC231应该是栗色(chestnut) , EQC228应该是黑色(black) 。
三、讨论
1、线粒体DNA研究
为了便于和以往已经发表的中国古代家马线粒体DNA单倍型类群进行对比分析 , 本文仍然依据Jansen等与McGahern等的命名原则和划分方法 。以此 , 本文从6个个体中检测到5个线粒体DNA单倍型 , 分别可以归属于谱系A、D和F , 进一步细分分别归属于单倍型类群A6、D2、D3和F3 。在现代家马群体谱系中 , B、C、E和G的分布频率普遍较低 , 但A、D和F的分布频率较高 。显然喇家汉代家马的线粒体DNA单倍型归属于现代家马常见的谱系 , 而且这6个个体的线粒体DNA单倍型中没有检测到属于普氏野马的单倍型类群A2 。全部8个个体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部分DNA序列结果表明 , 喇家遗址这8例汉代马骨均属于家马的范畴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将已有研究成果与本文结果进行统计与比较(见表四和图一) 。目前中国古代家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已经达到65个(九龙山JLS02H只有部分序列不能进行单倍型类群划分 , 在此未加入统计分析) , 可以归属于谱系A(A1、A3、A4、A6、A7)、B(B2)、C(C1、C2)、D(D2、D3)、E、F(F1、F2、F3)和G , 表现出非常高的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文研究的喇家汉代家马所有的线粒体DNA单倍型都能在其他中国古代家马中找到与之完全相同或仅相差一个位点的共享序列 。例如 , 属于单倍型类群F3的EQC225 , 与平顶山EQC88(频率1/8;年代青铜时代中晚期)具有相同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属于单倍型类群A6的EQC228 , 与丰台Fen2(GenBankNO.:FJ204378 , 频率1/2;年代1000~800BC)具有相同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 。属于单倍型类群D2的EQC227 , 与板城LB04(GenBankNO.:EU931599 , 频率1/7;年代2500aB.P.)相差一个位点为15585 , 与平顶山EQC90(频率1/8;年代青铜时代中晚期)相差一个位点为15602;属于谱系F3的EQC231 , 与于家庄YJZ02(GenBankNO.:EU931608 , 频率1/2;年代2500aB.P.)相差一个位点为15597 , 与井沟子LJM52(GenBankNO.:DQ900930 , 频率1/4;年代2115±65aB.P.)相差一个位点为15595 。
根据已经发表的中国古代家马DNA研究成果 , 本文依据遗址所处地理位置 , 为了便于地区之间的比较 , 将这些遗址划分为四个区 , 新疆地区(包括平顶山和石人子沟)、甘青地区(包括喇家、于家庄、丰台、九龙山和中庄)、内蒙古长城地带(包括大山前、井沟子、板城、小双古城和新店子)和中原地区(包括毛园和枣树沟脑) 。虽然这些遗址所处的时间范围非常大(从距今4000年至汉代) , 但是都不晚于喇家汉代家马的年代 , 因此有着很好的可比性;虽然这些遗址分布的地域范围非常广 , 从东北到西北 , 但是喇家和这些地区的家马之间应该有着某种“渊源”关系 。
作为甘青地区的一部分 , 可以很好地理解喇家家马和甘青地区的家马关系更近一些 。由于甘青地区和新疆地区及内蒙古长城地带之间有着长期经常性的文化和群体交流 , 同样可以理解喇家家马和这些地区的家马也有着比较接近的关系 。中原地区的家马是常年不断的从甘青地区引进的 , 应该和这些地区的家马是密切关联的 。但是如果中原地区是引进的终点 , 没有反向的交流 , 长此以往 , 中原地区家马就会演变出一些独特的群体遗传特点 。此外除了从甘青地区引进家马 , 也许还存在其他的途径将家马引入到中原地区 。因此相比较而言 , 喇家汉代家马和中原地区家马的群体遗传结构也许会有更多的差异 。当然 , 本文研究的样本量太小 , 这些观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得以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