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我在宾馆房间一进门的角落里自建的“隔离区” 。 从医院等环境里带出来的器材都在这里进行消杀处理 。 这一场面 , 仿佛一个神。『防护服』角落里,闪亮着耀眼的光芒( 三 )。" />

『防护服』角落里,闪亮着耀眼的光芒( 三 )



『防护服』角落里,闪亮着耀眼的光芒
文章图片

我在宾馆房间一进门的角落里自建的“隔离区” 。 从医院等环境里带出来的器材都在这里进行消杀处理 。

这一场面 , 仿佛一个神秘的仪式 。 我不知道我的相机是否像我的脸一样会感受到针扎一样的疼痛 , 也不知道它们是否会像我的眼睛一样受伤 , 但我明显感觉到 , 相机好像出了问题 , 电池耗电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 ,
它充满了血肉和感情
 
疫情发生以来 , 武汉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里的每一个重要的节点 , 甚至每一个变化 , 都是全世界对抗病毒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事件 。

作为一个摄影记者 , 身处武汉这个人类对抗疫情的最前线 , 我工作的核心就是努力记录这些能够代表重要节点的瞬间 , 并希望这些瞬间能够成为人们回到历史的桥梁:成为摄影记者以来 , 我不止一次地幻想 , 自己拍摄的某些瞬间能够成为历史碎片的一部分 , 当人们看到这些碎片的时候 , 这些碎片能够把他们带回到一段历史之中 , 这是一个摄影记者莫大的荣耀 。 然而 , 这个梦想能否实现 , 既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 更有运气的原因 。

『防护服』角落里,闪亮着耀眼的光芒
文章图片

3月3日 , 一名工作人员从盛开的樱花树下走过 。 由于学校进行封闭管理 , 我在这几颗樱花树旁等了一个多小时 , 只遇到了两个人 。
 
但这是我的梦想 , 牵引着我一直为之努力 。 而且 , 我更希望自己记录下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 , 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瞬间 , 一个个能够让人回味的故事 ,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可能只是滚滚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 , 但这滴水是有温度的 , 是有感情的 , 是有生命的!

我抵达武汉的时候 , 这场“战疫”已经度过了最危险、最艰难的时期 , 随后 , 从3月初到3月中旬 , 疫情的发展度过了僵持期之后 , 呈现出整体向好的态势 , 随后发生的许多重要新闻事件都是这一个趋势的反映:方舱休舱、援鄂医疗队返回......

『防护服』角落里,闪亮着耀眼的光芒
文章图片

3月19日 , 在武汉天河机场 , 河南医疗队队员郭燕姿紧紧抱住丈夫王国晓 。 夫妻二人都来自河南新乡 , 王国晓是医生 , 郭燕姿是护士长 。 2月9日 , 夫妻俩驰援武汉 , 随后 , 郭燕姿被分配到青山方舱医院工作 , 而王国晓则被分配到了另外一个区 。 从那以后 , 夫妻俩已有一个多月没有见面 。 3月19日当天 , 夫妻俩在机场重逢 。

从2月3日 , 武汉市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 , 改造成16家方舱医院 , 运行1个多月的时间里 , 共收治轻症患者1.2万余人 , 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之舟” 。 而从3月初开始 , 随着院治疗人数减少 , 方舱医院开始陆续“休舱大吉” 。

3月9日 , 武汉市开放床位最多、累计收治病人最多、累计出院人数最多的方舱医院——江汉方舱医院在运行了34天后正式休舱 。 我和同事来到现场报道 。

医院前的广场上 , 来自各地的医疗队载歌载舞 , 庆祝这一重要时刻的到来——方舱的休舱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 它传递出了曙光来临的信息 。 而为之奋斗了一个多月的医护人员 , 喜悦溢于言表 , 这种欢乐也让我深深感染 。

拍摄完人们的庆祝场面、最后一个治愈的病人从医院走出、治愈患者出舱通道值守的医护人员和安保人员挥手告别这些重要的新闻瞬间之后 , 我和同事等候在医护人员的出口 , 看看还能等到些什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