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关系是不是能形成高效的购物分享网络
我一直觉得熟人关系在网上就并不成立,熟人关系至多是作为社区发展种子期所用,网络社区在人际关系上的最大效用应该是帮助我们扩大自己的人际圈,而不仅是维护自己熟人圈。 说到熟人推荐的购物分享,我觉得难以支撑可持续的运营。A和B很熟,但不等于他们之间购物的重合度高,那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熟人推荐呢?我同意keso所说的基于兴趣关系,这才会找到更多的重合性购物分享需求。 最后,我觉得中国人其实分享习惯是很淡薄的。
■网友的回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购物分享应该还是基于兴趣图谱。熟关系有亲戚,有同事,同学,朋友等等,亲戚们喜欢的我不一定喜欢,朋友里面一部分可能是基于兴趣建立起来的倒是很合我的味口。因此即便是社交图谱+兴趣图谱也应该兴趣图谱比社交图谱突出才能真正有效推荐。
■网友的回复
keso 在腾讯微博回复:持续的消费,决不能依赖熟人关系,依赖兴趣关系更靠谱。另外,熟人间交流的私密需求,跟分享也存在冲突。基于兴趣的分享,具有媒体性、社区性。http://t.qq.com/p/t/98114061246465等 keso 有空再来详细回答吧。
■网友的回复
部分商品是可以的。但如果整个社交商务网站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觉得悬。购物与否,不在乎是否“熟人推荐” (当然有熟人推荐更好),更关键还在于商品的性价比
■网友的回复
熟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绝对可以促进大家形成购物分享网络,熟人对所购物品的个人感觉会影响他们身边的人,习惯性的提高购物次数,随即又会影响其他“熟人”,不断扩大化,所以熟人关系是可以形成较好的购物分享网络,但是时间要有,直到养成这种习惯,习惯最重要,所以高效这个词就应该比较难做到!想要高效就必须多方面考虑周全,熟人关系是最基本客观的,不用商家多考虑的!
■网友的回复
我觉得这个熟人的定义不准确。应该是“你知道的某人。如果真的是熟人,那么如果你想分享一件物品,完全可以通过更快捷的即时通讯来分享。所以熟人确切的应该是,我知道的人,并不一定是熟悉的朋友。不过熟人这个词很好。猛然一想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周围朋友的购物习惯及所使用的产品。如果不了解你是否想了解? 另外,预祝飞扬贝壳成功!
■网友的回复
在我印象中,安利群体,其实是购物社群的鼻祖。安利的传销模式,在国外是合法的,貌似在国外,推销员比较少,大部分是消费者。当进入国内之后,变成人人都是推销员,关注点变成拿团队奖金(人头费)。这肯定会出问题。人性是趋利的,直销和三级分销平台,通过利益把骨干捆绑在一起,骨干再努力发展团队。必须看到的是,团队里大部分人是消费者,而无法成为骨干。要让社群形成销售,产品很重要。现在是商品过剩的时代,这就是购方市场,电商已经非常成熟,可以从各个电商平台挑选商品,另外可以接入直销产品。具体到接入直销产品,最近了解了苏州绿叶的模式,商品购买时,需要支付代金券和现金。一件20元的商品,代金券10元,现金10元。会员可以以1元的价格购买代金券。即该产品成本是11元。那么,就可以以 11*1.17=12.87的价格出售给社群里的人。顺便,简单说一下社群的返利方式,大致如下:1,购买者直接返利 10%,即 1.1*10%=1.1 元;2,社群的直接上级返利1.5%,即 0.165元;3,社群的间接上级返利0.5%,即 0.055元;4,5%是销售奖励,该社群一个月返利总额达到某个值后,进行阶梯奖励,最高50%;4.1,返利奖励有总额限制;比如最高5000。假设社群当月返利达到15000元,奖励50%,应该是 7500元,因为封顶,只有5000。【原因】4 的原因是促进销售;4.1 的原因是促进裂变,扩大团队规模。每一个人可以参与到多个社群里。
推荐阅读
- 麦考瑞大学是不是允许学生在就读前或就读期间结婚
- 旅行是不是检测一个人品行的捷径?
- 出国读研,国内某些学校允许刷分某些不允许,是不是不公平
- 咋看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不是跟啥人在一样,就会向啥人靠拢
- 美国高中十一年级下学期转学是不是好
- 抑郁焦虑是不是伴有持续失眠噩梦症状
- 奶茶中奶中的蛋白质是不是会和茶的草酸结合形成鞣质
- 中国愤青多和国家灌输的理论有没有关系
- 书包浓重异味该怎样去除,是不是有危害
- “讲故事=讲价”的激励模式,是不是对蘑菇街等社交电子商务产品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