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专访钟南山团队:一支敢啃硬骨头的队伍( 四 )


曾跟随钟南山读博的郑则广说 , 钟南山喜欢提问 , 查房之前必定要向主管医生查询病例的基本情况 , 遇到自己也无法确定的疑难 , 会直接打电话向同行请教 , 当然 , 对学生的指导常常以发问终结——“你的判断是?”“你怎么想?”
“他鼓励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思考 , 有做事的愿望 , 最后走出自己的道路和特色 。 至少 , 你得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 ”
『钟南山』专访钟南山团队:一支敢啃硬骨头的队伍
本文插图
“必须随时更新知识 , 然后 , 一直在进步”
“学医可能是按部就班地掌握知识 , 但是对于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 ”呼研院副院长郑劲平教授向大屏幕中的考生建议道 。 这位考生被要求按照自己掌握的信息描述新冠病毒的性状 , 努力想出“人传人”“中老年群体易感”等几个关键词后 , 她的语气透出些紧张 。
郑劲平左手边依次坐着包括钟南山在内的几位评委 , 面前的长会议桌上排列着几份简历 。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采用了视频面试形式 , 3月20日上午9点 , “南山班”2019级面试在广医如期举行 。
从新冠肺炎的全球性流行到杨文医生事件 , 考生们有机会在几分钟内表达对于医疗相关公共议题的看法 。 “为什么会学医”则是钟南山留给每届“南山班”考生的必答题 。
“对于医学新生来说 ,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特别好的考验和教育机会 。 有些孩子会退却 , 有些孩子会萌生决心 。 但如果没有强烈的理想与信念支持 , 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 。 ”李建华说 。
『钟南山』专访钟南山团队:一支敢啃硬骨头的队伍
本文插图
学医 , 需要勇气和信念 。 /图虫创意
钟南山自认为是“临床医学家” , 临床治疗、预防与研究被他摆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 但相比于去外国实验室“搬砖” , 他给“南山班”毕业生设定的发展方向是“优秀的临床医师、科研工作者和管理者” , 归根结底 , “一定要培养能看病的医生” 。
从某种程度上看 , 他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病(下称“慢阻肺”)就具有很强的“公共性” 。 这种由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性接触粉尘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与中国工业发展、经济腾飞、社会转型的步伐相伴相生 , 40岁及以上居民患病率高达13.6% , 病情发展到四级时 , 患者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 痛苦不堪 。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 , 当钟南山在2009年罗马国际慢阻肺大会上提出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干预时 , 无人真正愿意投入实践 。
广医一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呼研院教授周玉民是钟南山团队中最先启动慢阻肺筛查的学者之一 , 在他办公室里至今仍保存着数万份患者资料 。 患者来自韶关、河源等地的村镇与山区 , 反映了恶劣生活环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 , 也见证了科学与传统观念的碰撞 。
周玉民说 , 他们有的对筛查心存戒备 , 认为是推销保健品的前奏;有的在问诊时坐在他对面抽烟 , 并对试图阻止的工作人员大加呵斥;还有的直言不愿意戒烟 , 因为“身体万一不能适应 , 就会得肺癌”……
从2002年起 , 他发过数不清的问卷 , 对接过林林总总的基层医疗机构和行政机构 , 像人类学家那样穿行于社会的毛细血管中成为和科研一样重要的工作 。 可以确定的结论是 , “要想让防治慢阻肺推广为全民意识 , 像呼研院这样的研究单位只是一个环节” 。
『钟南山』专访钟南山团队:一支敢啃硬骨头的队伍
本文插图
医生的战场 , 不只在抢救室 。 /图虫创意
也正是在这近二十年间 , 由钟南山、冉丕鑫领衔的慢阻肺研究进展显著 , 相关成果被写进世界卫生组织编纂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 , 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的一篇有关利用噻托溴铵进行慢阻肺早期干预的论文(周玉民、钟南山为第一作者 , 冉丕鑫为通讯作者) , 也被钟南山看作“非典”后最为满意的学术成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