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专访钟南山团队:一支敢啃硬骨头的队伍( 二 )


张挪富是2月2日抵达武汉的 。 彼时协和西院已经收治200多名确诊患者 , 亟待插管的危重症患者估计保守也有10% 。 由于床位紧张 , 许多早期患者在发病十几天后才得以送医 , 长期缺氧已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 。
『钟南山』专访钟南山团队:一支敢啃硬骨头的队伍
本文插图
武汉协和西院 , 是广东医疗队与新冠病毒战斗的地方 。 /图虫创意
与疫情赛跑的第一个10天中 , 张挪富用36小时改造了ICU病区 , 20张床位很快满员 , 病人数目也翻了4倍 , 原先为新冠肺炎患者开辟的5个病区最终扩容到16个 , “今天要求(收治)300名 , 明天500名 , 最后800名 , 数据一天一变 , 收到的都是死命令 , 都是‘必须完成’” 。
但接手ICU , 处理情况最危急、复杂的病例 , 是张挪富与协和西院方面第一次交流情况时就主动提出的 。 “其实他们也是这样打算的 , 说把重症病例交给钟院士团队比较放心 , 只是不好意思开口 。 我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张挪富作出的决定 , 与17年前的钟南山如出一辙 。 2003年3月 , 广东省“非典”疫情进入最严酷阶段 , 全省累计报告的确诊病例在3月17日首次破千 。 当日 , 时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研院前身)所长的钟南山表示:“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个决定后来成了钟南山最为人熟知的“传奇”之一 。 但在钟南山的学生 , 广医一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呼研院教授郑则广看来 , “背后承受的压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 。
『钟南山』专访钟南山团队:一支敢啃硬骨头的队伍
本文插图
2020 年3月20日 , 广州 , 呼研院免疫实验室 。 呼研院是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 在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的战役中表现突出 。 图/ 禤灿雄
“收了能不能治?治不好怎么办?医护人员感染 , 乃至扩散到整个医院怎么办?这些可能性都要做好准备 。 ”彼时 , “非典”隔离病房所在的办公楼已有些老旧 , 除了白大褂、医用口罩 , 郑则广和同事们没有更好的防护装备 。 为一位60多岁的病人插管时 , 带血的痰液溅了他一身 , 很快 , 他就被感染了 。
另一方面 , 由于处理过足够多病例 , 钟南山提出的“无创鼻面罩通气”与“在重症治疗中适当采用类固醇或皮质激素”两项措施被证明有效 , 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达到87% 。 广东、广州“非典”死亡率分别为3.8%与3.6% , 为全球最低 。
呼研院树立起“敢啃硬骨头”的公众形象 , 郑则广则强调 , “敢啃硬骨头”脱胎于日常的门诊与查房 。 “医生们的共识其实是 , 花在疑难、危重病例上的精力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 , 还会影响科室周转率 , ‘不大经济’ 。 我们则当成宝贝 , 因为处理一个 , 可以积累特别多的宝贵经验 , 解决同行普遍遇到的困难 。 ”
钟南山视疑难病例为学术攻关的重点 。 每周三上午 , 他会带着学生、主治医生和科室主任去查房 , 诊断、治疗存在困难的病人 。 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院士大查房”衍生了全国视频连线、国际视频连线版本 , 一次长约5个小时的直播会吸引数千人在线观看 。
『钟南山』专访钟南山团队:一支敢啃硬骨头的队伍
本文插图
2020年3月20日 , 广州 , 呼研院一处挂满白大褂的衣架 。 图/禤灿雄
驰援武汉后 , 大查房、视频会诊、长白班制等“家里的那一整套东西”被张挪富悉数移植到协和西院 。 病情反复 , 时刻面临细菌、真菌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威胁的王晶 , 就是经由协和西院前线与钟南山的三次视频会诊而从鬼门关走回来的 。
张挪富尝试通过推行“责任到床”走得更远 , ICU工作的要义被他概括得简明扼要——“盯紧病人” 。 “你要有技术力量 , 要有可以发挥的优势 。 但敢于担当、充满斗志还是首要的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