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澎湖海战——-清军打赢的是情报战

澎湖海战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 清军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在澎湖海域歼灭明郑军主力 , 收复澎湖 , 统一中国领土过程中的一场决定性海岛攻防战役 。 在郑军布防严密、兵力匹敌的形势下 , 清军远涉大洋 , 攻坚获捷 , 仅用“七日两战”便取得了全歼郑军精锐、攻占澎湖列岛的辉煌战绩 , 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实属少见 。 《孙子兵法》云:“明君贤将 , 能以上智为间者 , 必成大功 。 ”可见情报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 澎湖海战中清军对情报谋略的掌握与成功实践就是明证 。
庙算得胜
“兵圣”孙子认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 得算多也 。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 得算少也 。 ”庙算 , 亦即战略情报分析 , 既要依靠冷静、客观、理性的逻辑分析 , 预测战争的胜负;又要时刻关注敌情 , 研究敌情 , 很好地运用庙算之法 , 研判敌情 , 打有把握之仗 。
自顺治十八年(1662年) , 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后 , 郑氏集团一直将台湾作为反清复明的牢固基地 。 郑成功死后 , 其子郑经公然宣称台湾“远在海外 , 与(中国)版图渺不相涉” , 分裂祖国的野心日益膨胀 。 康熙即位后 , 消灭郑氏割据势力、统一祖国已经成为重大的历史任务 。 但是台湾孤悬海外、远离大陆 , 且台湾海峡风波难测、风大浪高 , 对于古代以木帆船为战舰的海战时代 , 收复台湾尤为困难 。 在康熙三、四年间 , 清军早已连续二次攻台失利 , 为避免失利的情况再次发生 , 注重对战略情报进行分析判断 , 选择正确的攻台策略与时机尤为重要 。
澎湖:澎湖海战——-清军打赢的是情报战
文章图片

澎湖海战——­清军打赢的是情报战
后来 , 受领攻台任务的前线军事指挥官施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 提出首先攻克澎湖 , “因剿寓抚” , 即以战逼和统一台湾的战略方针 。 康熙六年 , 施琅在《边患宜靖疏》中向康熙帝建议:“盖澎湖为台湾四达之咽喉 , 外卫之藩屏 , 先取澎湖 , 胜势已居其半 。 是役也 , 当剿抚并用 。 舟师进发 , 若据澎岛以扼其吭 , 大兵压境 , 贼胆必寒 。 ”施琅敏锐地认识到澎湖是台湾的门户 , 占据它可以进取退守 , 立于不败之地 。 因此 , 他主张战略上稳扎稳打 , 逐步推进 , 以取得澎湖为第一步 , 而不直接进攻台湾本岛 。
根据以战逼和战略方针 , 施琅还制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 。 第一阶段 , 攻占澎湖 , 消灭郑军有生力量 , 以“扼其吭 , 则形式可见 , 声息相通 , 其利在我 。 ”第二阶段 , 占领澎湖后 , 引而不发 , 做好攻台准备 。 但同时“仍先遣干员往宣朝廷德意” , 力求和平统一 。 若和谈失败 , 郑氏集团仍然负隅顽抗 , 就采取第三步行动 , 进军台湾本岛 。
深谙庙算之道的施琅为征台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 对攻打台湾的步骤和方案已经成熟于胸 。 但是 , 当时的康熙帝年纪尚幼 , 朝廷之中鳌拜独揽朝政 , 使清廷内部争夺权势的斗争不断激化 。 与此同时 , 盘踞在西南和东南地区的“三藩”势力拥兵自重 , 称霸一方 , 成为巩固和加强封建国家统一的严重障碍 。 可以说当时武力统一台湾的时机尚不成熟 , 因此等待攻台时机尤为重要 。
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 , 郑经病死于台湾 , 郑氏集团权力之争导致内部矛盾激化 , 实力人物冯锡范和刘国轩联手杀死郑经长子 , 拥立冯锡范之婿、年仅12岁的郑克塽 。 郑氏集团的实际权力落入了冯、刘二人手中 。
澎湖:澎湖海战——-清军打赢的是情报战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