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澎湖海战——-清军打赢的是情报战( 三 )


澎湖:澎湖海战——-清军打赢的是情报战
文章图片

施琅雕像
晓地利 , 铜山出发出其不意 。 在得知施琅准备进军澎湖的消息后 , 刘国轩亲自到澎湖部署防御 。 他把郑军的指挥部设在澎湖湾内的娘妈宫(今澎湖马公镇) , 建炮城守卫 。 在港口两侧的西屿、内外堑、牛心湾和鸡笼屿、凤柜尾、四角山以及港口外的虎井屿、桶盘屿等处设立炮台 , 又在沿海便于登陆的地段修筑了短墙 , 并设兵把守 。
从地图上看 , 郑军水师与岸上炮台相互配合 , 在澎湖已经构成了以娘妈宫为核心的海岛防御体系 , 工事星罗棋布 , 坚如铁桶 , 清军舟船甚至难以靠岸 。 据陈昂提供的情报探知 , 距离澎湖诸岛80华里的花屿、猫屿、八罩屿 , 因为这些岛屿周围“有老古石 , 嵯岈若铁树 , 刚利无比 , 凡泊舟下扎 , 遇风立刻而覆” , 遂使刘国轩放松了对这些岛屿疏于防范 。
根据风向和已知的敌方防御情况后 , 施琅决定船队从铜山出发 , 乘六月的西南季风向东穿越台湾海峡 , 首先夺取郑军防守薄弱的八罩屿一带 , 来获得船队的抛锚地和进攻出发地 , 并占据上风上流的位置 , 伺机向澎湖发起攻击 。 当得知清军泊于八罩屿的消息后 , 刘国轩大喜过望 , 判定清军船只必定受珊瑚礁的不利影响 , 船覆人亡 。 孰不知 , 早在大军开拔之前 , 施琅就已经“深知地利 , 准赴潮汐” , 算准大潮水位高 , 南风时节海浪平静才敢下泊的 。 事实证明 , 船队“舟夜进泊 , 潮长礁没 , 随流出战 , 不虞戳漏” 。
熟审敌情
将帅要达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艺术境界 , 首先要依赖于对交战双方情况的准确分析和判断 , 即所谓“故明君贤将 , 所以动而胜人 , 成功出于众者 , 先知也” 。 澎湖海战作为征台战略中关键的一场战役 , 在郑军布防严密、兵力匹敌的形势下 , 清军能取得胜利 , 与主将施琅对情报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 。
首先 , 施琅充分运用在郑氏的旧日关系刺探情报 。 施琅曾经有在郑成功手下任职的经历 , 遂利用在郑军中的旧关系 , 开展有效的情报搜集工作 。 赴任水师提督之初 , 他就派人与在澎湖的旧属取得了联系 , 获悉了大量台本岛及澎湖地区郑部军政情报 。 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十三日 , 施琅上疏称:“盖贼中情形 , 臣有屡得旧时部曲密寄通报 , 称台湾人心惶惑无定 , 兼以刘国轩恃威妄杀 , 稍有隙缝 , 全家屠戮 , 人人思危 , 芒刺在背 。 ”当接到密报得知大权在握的刘国轩作威作福 , 造成郑氏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 民心浮动的不利形势后 , 施琅上奏康熙“此端便是可破可剿之机” 。
其次 , 施琅充分利用郑部来降人员 , 从中获取情报 。 在积极军事打击明郑政权的同时 , 清廷还实施诱降之策 , 招抚郑军官兵 , 以瓦解郑氏集团的统治基础 。 施琅充分运用来降人员 , 从中获取大量明郑方面军事部署情报 。
澎湖:澎湖海战——-清军打赢的是情报战
文章图片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 澎湖守军林斗、柳胜来降 , 从中得知:“澎湖新旧熕船、鸟船、赶缯、双帆艍各船共有百一二十只;刘国轩、林升、江钦等共贼众六千余 , 内有家眷旧贼约二千名 , 其余惧系无眷口新附之众;私相偶语 , 提督不嗜杀人 , 只等大军到便瓦解归顺 。 ”从二人口中掌握了郑部澎湖守军的性格、抵抗意志、士卒数量等大量情报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 , 澎湖守将刘秉忠来降 , 得知“贼中人人思危 , 多有叛离之心 。 ”此后又有李瑞、郑才、许福等陆续前来投诚 , 特别是许福前来投诚时 , 还带来了潜伏在台湾间谍的密信 , 从而得知台岛内米贵“每担价银五六两”“七社土番倡反” , 得知岛内目前形势险象环生、濒临崩溃 。 施琅综合各方情报后认为“贼中形势 , 危在旦夕 。 ”所以当刘国轩派遣黄学、林珩等人再谈和谈事宜时 , 遭施琅断然拒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