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澎湖海战——-清军打赢的是情报战( 四 )


再次 , 派遣小分队到澎湖附近海域实施战术侦察 , 以获取战场情报 。 为了在澎湖海战中能够做到“知己知彼” , 施琅充分发挥战场侦察的作用 , 以时刻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四 , 施琅派遣随征总兵董义、郑军降清总兵曾成等人驾驶快船二十三只驶往澎湖侦察郑军防守情形 。 初五下午 , 到达澎湖猫屿 , 晚上船停泊于花屿前 。 初六黎明 , 由虎并驶过狮屿头 , 侦得郑军战船尽停泊于澎湖主岛娘妈澳中 , 陆师分守在附近主要岛屿 , 进入娘妈澳的航道周围岛屿均筑有炮台 , 可封锁航线 。 此行 , 得到明郑守澎湖战船主力停泊地点、兵力部署、防御设施等重要情报 , 为接下来攻打澎岛确定主攻目标、避开敌方火力重点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 。
离间招抚
在战争期间 , 利用敌方间隙大胆而缜密地开展离间、策反和破坏等间谍谋略活动 , 可以有效地削弱敌方的战争实力及战争意志 , 甚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 在澎湖海战前后 , 福建总督姚启圣抓住对郑军发动积极的军事行动的同时 , 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 , 展开了大规模的招降策反活动 , 以瓦解郑氏集团的统治基础 , 有力地支持了澎湖海域的军事行动 。
澎湖:澎湖海战——-清军打赢的是情报战
文章图片

姚启圣画像
据史料记载 , 康熙二十年 , 姚启圣上奏向康熙帝建议 , 在抓紧练兵备战的同时 , 一方面“遣能员开示祸福 , 多方招抚” , 另一方面派遣间谍 , 赶赴台湾 , 侦探消息 , 以离间、瓦解郑氏集团 。 在招抚策略确定后 , 姚启圣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 以离间分化 , 招降郑氏集团 。
一方面 , 为瓦解削弱郑氏集团提供制度保障 。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二 , 姚启圣赴任福建总督伊始 , 即发布“劝谕投诚”文告 , 申明“闽民皆吾赤子 , 从逆原非得已” , 从而消除了投诚人的顾虑 , 给欲投诚将士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 七月初一 , 姚启圣在总结以往招抚经验的基础上 , 还制定了《招抚条例十款》 , 里面明确规定了不同投诚人员类别的不同待遇 。 从中可以看出 , 姚启圣对于前来投诚的郑氏官兵 , 已经安排好了一切 , 使他们能够安心前来投诚 , 这使郑氏集团内部的官兵“纵有万余 , 内多思叛” 。
【澎湖:澎湖海战——-清军打赢的是情报战】另一方面 , 建立专门的招降机构 , 进一步扩大招抚战果 。 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 , 姚启圣于漳州设“修来馆” , 派遣郑军降将黄性震主持 , 以高官厚禄相许 , 招降郑军部属 , “凡文官降者 , 以原衔题请;武官降者 , 题请换札 。 兵民各予赏银50至20两不等 , 愿入伍者给饷 , 愿归农者回籍安插 。 ”修来馆的工作不仅局限在以名利相许 , 招降郑氏部属 , 还利用郑方间谍 , 用反间计除掉郑氏集团中难以招抚的大将 。 例如 , “视岛中良将 , 及所信任腹心有才干谋略者 , 和大书其官爵、姓名 , 标之公馆 , 饬备供应;侦者以为实然 , 辄阴报海上 , 疑而杀之 。 由是贼人自相疑贰 , 来归者日益众 。 ”这一措施一方面使郑军内部互相猜疑 , 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令郑氏集团将领为之心寒 , 无奈选择投诚之路的效果 。
在姚启圣招抚政策的号召之下 , 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 郑氏集团的力量受到极大的削弱 。 自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 , 郑军投诚者达50000多人 。 仅在康熙十九年初 , 郑军五镇大将黄靖、赖祖、金福、廖兴及副总兵何逊等各带所部官兵投诚 , 共文武官员374名 , 兵士12124名 。 此后前后投诚的郑军官兵络绎不绝 , 据统计 , 澎湖海战前数年间有10万以上的郑军先后降清 , 有力地配合了清军的军事行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