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曹远征: 三大异常迹象齐发, 世界经济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 文化纵横( 五 )


即使抛开这些长期重大问题不谈 , 眼下的紧急情况是:美国货币财政当局的这些措施并未有效缓解美元的国际流动性紧张局面 。 伦敦市场隔夜拆借利率仍在上涨 , 美元指数一直取上升态势 , 目前仍维持在高位 。 对美元流动性的苛求 , 也使资金开始从发展中国家向外流出 。 对中国而言 , 尽管人民币资产的利差水平高 , 中国的基本面比较好 , 但是 , 最近几周 , 资金还是外流的 。 人民币兑美元仍处于贬值状态 , 汇率仍维持在7.05人民币以上 。
在这种情况下 , 不排除会出现类似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式货币危机 。 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由于资金的大幅外流 , 导致本币对外币的大幅贬值 , 进而引起了宏观经济的严重紊乱 , 并迟迟难以恢复 。 我们注意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这种风险 , 例如 , 在金砖国家中 , 如南非、巴西几乎都是具有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的双赤字国家 , 它们的风险是值得高度警惕 。 而2019年阿根廷再次爆发货币危机就是前车之鉴 。
在这种情况下 , 也不排除再次出现类似2010年的欧债危机 。 现在最主要的关注对象仍是南欧国家 。 十年前 , 欧猪五国 , 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财政状况恶化所导致的欧债危机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 现在意大利、西班牙的情况又开始令市场担心:疫情十分严重并还在严重化 , 政府花了很多的钱 , 看来还要花更多的钱 。 它们的财政状况以及未来的主权债务状况如何 , 成为一个大问号 。 这些国家都处于欧元区 , 本身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 , 政府债务融资依赖于欧央行 , 而欧元区又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 , 会不会对其主权债务进行新安排 , 就变成问题的焦点 。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安排和救助 , 欧元区存在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 甚至有崩溃的风险 。
由上 , 可以看到 , 如果出现金融危机的话 , 这次危机跟过去看到所有的危机都不一样 。 既是股灾 , 也是类似于2008年以快速去杠杆为代表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危机 , 同时还是类似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 而且还可能加上类似于2010年欧债危机式的主权债务危机 。 在疫情冲击下 , 这些危机全叠加在一起 , 会形成一个前所未见的复杂局面 。 众多经济学家预测 , 这种复杂局面会导致类似于1929-1933年大危机的出现 。
这里 ,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如果说1929-1933年大危机是经济社会内在矛盾所引起的 , 而这次可能发生的大危机则是疫情外在冲击所导致的 。 上世纪二十年代 , 国际货币体系还是金本位制 。 受制于金本位 , 一旦因经济周期或其他原因引发金融动荡 , 流动性就会瞬间枯竭 , 债权债务关系瞬间断裂 , 金融体系瞬间崩溃 。 这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
二次战后以来 , 随着宏观经济学的成熟与广泛运用 , 中央银行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市场利率的高低以及流动性的多寡 , 不仅可以管理总需求来熨平经济周期 , 而且也可以随时补充流动性来维持债权债务关系的稳定 。 因此 , 在二次战后大多数时间避免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及“擦枪走火”所引发的金融危机 。 即使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 , 也可以迅速行动 , 至少可以防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 出于同样的逻辑 , 此次金融动荡也是这样应对的 。

『经济』曹远征: 三大异常迹象齐发, 世界经济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 文化纵横
本文插图

但是 , 此次金融动荡却是由疫情触发的 。 疫情是导火索 , 不扑灭疫情 , 仅靠货币财政政策的被动防御是远远不够的 , 甚至防不胜防 , 更何况疫情本身就是大炸弹 。 我们已经看到 ,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不在于短期的冲击 , 而在于后遗症非常之多 , 使经济的自愈能力变得十分之差 。 中国目前的情况就反映了这一点:停工停产容易 , 复工复产困难 。 目前看来 , 疫情至少要持续到今年年末 , 而且不排除来年还会发作 。 如果是这种情况 , 可能在未来几年中 , 全球实体经济都会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 , 金融动荡也因之此起彼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