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李学勤先生对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贡献( 四 )


《东周与秦代文明》1991年增订本“新发现和新研究”一章中有一段话 , 李学勤录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新版的《新版后记》文末:“东周和秦代考古发现和研究 , 正在日新月异地向前迈进 , 丰硕宏富的成果不是新补的章节所能容括的 。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 , 能有时机通盘改写这本小书 。 ”近年秦雍城、秦栎阳、秦阿房宫、秦废丘、秦咸阳乐府等新的考古收获 , 实际上正在补充和更新先生的研究成果 。 秦始皇陵西大墓的发掘 , 秦东陵的发掘 , 也很有可能实现新的“向前迈进” 。 只是我们期待的先生的“通盘改写” , 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 他后来主持清华大学藏战国简的整理和研究 , 并领导“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 , 成就卓然 。 而其中有些内容是涉及秦史与秦文化的 。 例如《谈秦人初居“邾”的地理位置》(《出土文献》2011年) , 《清华简关于秦人始源的重要发现》(《光明日报》2011年9月8日)等 , 对早期秦史即“秦人始源”与东方的关联提出了有说服力的新证 。
秦史有于西北穷僻地方立国 , 迅速崛起的历史特点 。 秦国力迅速增强并最终实现统一 , 体现了历史变革的急与烈 。 在该书“结论”中 , 作者说 , “尽管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有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解释 , 没有人能够否认 , 东周到秦代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 。 ”“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无不有极为明显的变化 。 因此 , 要深刻地了解这个大时代 , 我们必须用变革的观点去观察其间的历史脉络 。 ”他以四个方面的历史演进为主脉 , 勾画出这一历史“变革”的基本动态:“在考古学上: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在经济史上:井田制的崩溃和奴隶制关系的衰落;在政治史上:从以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到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在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繁荣和结束 。 ”对于这一历史“变革”的发生和演进 , 秦的文化表现与社会影响 , 作用至为重要 。
在第一部分分论各区域文明遗存的内容中 , “秦”和“统一后的秦”两章所占篇幅相当多 , 在“社会等级”一章 , 也更多地运用了秦的资料 。 这些情形 , 都表明了对秦史和秦文化的重视和熟悉 。 作者指出:“东周和秦代的社会 , 有着严格的阶级结构 , 但古代的阶级是通过等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 所以研究当时的社会阶级 , 必须详细分析繁密的等级制度 。 ”结合有关秦史的考古发现 , 他分析了秦的阶级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性质 , 以为“必须重新描绘晚周到秦社会阶级结构的图景” 。 当时 , “处于社会阶梯底层的 , 是人数相当可观的奴隶” , “秦律的隶臣妾还带有较早的奴隶制的遗迹 , 没有发展为汉律那样单纯的刑徒性质……不难发现秦以及同时的关东各国普遍使用刑徒劳力 , 和当时私家有大量奴隶有同样的社会史意义” 。 在“结论”部分 , 他再次强调 , “仔细分析 , 可以看出这种奴隶制和《周礼》的规定一脉相承 。 隶臣妾之类刑徒 , 恐怕不能用汉代以下对刑徒的概念来理解” 。 并指出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有的著作认为秦的社会制度比六国先进 , 笔者不能同意这一看法 , 从秦人相当普遍地保留野蛮的奴隶制关系来看 , 事实毋宁说是相反 。 ”这些认识 , 是非常清醒的判断 , 也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学术勇气 。
考察秦史 , 不能回避秦统一同样具有的“变革”意义 。 李学勤指出:“秦的统一功业是不可以抹杀的 。 ”秦的统一除了帝国疆域的扩张 , 政治格局的确定 , 行政效率的提高 , 管理水准的提升而外 , “器械一量 , 同书文字”导致的经济生活的方便和文化发育的进步 , 是显而易见的 。 “书同文”的事业在汉初继续进行 , 实际上到汉武帝时代才可以说逐步走向定型了 。 “经过这一转折 , 汉代的文字和先秦文字差异相当大 , 以致那时的学者已难通谙先秦的文字” 。 对于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 , 一般地说 , 学界“以秦代统一文字作为下限” , 这是因为“秦统一文字是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大转折” 。 秦的统一 ,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 继此之后 , 汉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 其影响 , “范围绝不限于亚洲东部 , 我们只有从世界史的高度才能估价它的意义和价值” 。 所谓“汉承秦制”之说 , 反映了秦汉这种沿袭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