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李学勤先生对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贡献( 二 )


对于作为秦史重要物质遗存的秦器的研究 , 李学勤有突出的学术贡献 。 他尤其善于将出土文物、传世文物和海外流散文物进行综合研究 , 其科学识见为许多学者所不及 。
二十世纪末涉及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新的文物资料的发现 , 以秦封泥和秦玉牍最为引人注目 。 对于这些新的文化信息 , 李学勤有《秦封泥与秦印》(《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秦封泥与齐陶文中的“巷”字》(《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8辑)、《秦玉牍索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等论文发表 。 关于秦封泥研究较新的论说 , 又有《秦封泥(官印)文字书法艺术集评》(《书法》2017年第10期)等 。
李学勤的秦文物研究 , 并不是简单地就器论器 , 就文物论文物 , 而总能够通过器物研究透视当时的历史现象和文化存在 , 所提出的认识 , 都增进了我们对文明史的总体理解 。 而秦人的历史创造、秦地的文化积累 , 也因他透彻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价而得以说明 。 他不同意“考古学的收获仅仅代表历史上的物质文化”这一观点 , 指出“被称为锄头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所得(除出土的古代书籍外) , 固然都是物质的东西 , 可是这些物质的东西又是和古代的精神文化分不开的 。 无论是建筑遗址 , 还是墓葬发现的各种器物 , 都寄托着古人的思想和观念 , 通过这些物质的东西 , 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精神” , “各种工艺的变化 , 其实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迁” , “即使墓葬本身 , 也明显地体现着思想的变化” 。 这样的学术理念 , 贯彻于他的研究实践中 , 也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赞同 。
秦简牍学的引领者
在文物构成中 , 有文字的遗存保留了更为重要的信息 。 在纸尚未普及之前 , 简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 。 正如李学勤曾经指出的 , “简牍所提供的史料特别丰富 , 尤其是律文 ,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 , 异常宝贵 。 这方面的研究 , 目前仍处于开创阶段 , 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秦简牍是近年新发现的 , 其批数较楚简为少 , 然而内容却更有其重要性” 。 对于简牍文书的研究 , 他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 从《谈近年新发现的几种战国文字资料》(《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期)起 , 历时60余年 , 尤其是对秦简牍的研究 , 创获尤为显著 。 他的发明和贡献与对中青年学者的指导起到了学术引领的作用 。
1975年 , 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竹简1155枚(另有残片80片) 。 这是第一次发现秦简 , 其内容之丰富 , 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前所未见的宝贵资料 。 李学勤发表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概述》(《文物》1976年第5期) , 很快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 。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之后 , 全国集中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整理 , 1978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平装本出版 , 1990年出版的《睡虎地秦墓竹简》精装本将10种简牍资料全部收齐 , 包括全部照片、释文、注释 , 其中6种并附有语译 。 平装本和精装本均由先生定稿 。 历年来 , 研究睡虎地秦简的论著已经出版、发表多种 , 秦史研究也因此出现了新的面貌 。 李学勤关于睡虎地秦简的研究成果 , 有《秦简的古文字学考察》、《秦简与〈墨子〉城守各篇》(《云梦秦简研究》 , 中华书局1981年)、《睡虎地秦简日书与楚、秦社会》(《江汉考古》1985年第4期)、《秦律与〈周礼〉》(《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增刊《孙诒让纪念论文集》)、《竹简秦汉律与〈周礼〉》(《中国法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睡虎地秦简中的〈艮山图〉》(《文物天地》1991年第4期)、《时分与〈吴越春秋〉》(《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第4期)、《〈日书〉盗者章研究》(《庆祝饶宗颐教授75岁论文集》)等多种 。 他关于睡虎地秦简研究的若干论说 , 还被编入《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 。 其中 , 《〈日书〉和楚、秦社会》一文在《日书》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