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李学勤先生对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贡献( 三 )


1986年 , 甘肃天水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竹简460枚 。 内容包括《日书》和有纪年的上报御史的文书两类 。 同一墓中 , 还出土了用墨线绘在4块松木板上的7幅地图 。 李学勤在《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文物》1990年第4期)一文中发表了极其新颖的学术见解 。 他指出 , 简文中有关死而复生的内容 , 可以看作志怪小说的滥觞 , 其年代较记述同类故事的《搜神记》早500余年 。 这样的发现别开生面 , 大大扩展了古典文学研究对象 , 拓宽了研究者的学术视野 , “甚至改变着我们以往对文学史的认识” 。 而秦文化的丰富内涵 , 又得以从一个新的侧面向我们生动展现 。
在前面提到的《时分与〈吴越春秋〉》一文中 , 李学勤是利用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分一日为十六分的资料以及放马滩秦简关于十六分生子性别的内容 , 来研究“时分”问题的 。 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结合考察 , 也有启示性的意义 。
1979年 , 四川青川郝家坪战国秦墓出土2件木牍 , 其中1件正面写有以秦王诏令形式颁布的法律 , 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 , 共计121字 。 其中关于田制的内容 , 李学勤发表《青川郝家坪木牍研究》(《文物》1982年第10期)予以讨论 。 对“田广一步 , 袤八则”的理解 , 是解读青川郝家坪秦牍的关键 。 他在此文收入《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时所作附记中说:“在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文物》1985年第1期)一文中 , 我们已接受‘八则’即二百四十步之说 , 并引张家山汉简加以证实 。 此次拙文重新刊印 , 就把有关部分削正了 。 ”对于“则”字的认识 , 他在没有看到阜阳双古堆的资料时已经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 使诸多研究者深感佩服 。
1989年 , 湖北云梦龙岗秦墓出土竹简150余枚、木牍1件 , 内容包括《禁苑律》等 。 就这一新资料 , 李学勤亦有《云梦龙岗木牍试释》(《简牍学研究》第1辑 , 法律出版社1996年)面世 。
湖南里耶秦简发现之后 , 李学勤到长沙参与学术研讨 , 因里耶秦简远远超过此前国内所出秦简的总和 , 且内涵丰富 , 可以增进对于秦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认识 , 对其意义有“21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评价 。 《初读里耶秦简》(《文物》2003年第1期)一文 , 也对里耶秦简的研究起到前导的作用 。 相关介绍 , 又有《眉县青铜器、里耶秦简的内容及其文字学价值》(《中国书画》2003年第5期)等 。
先生主编的《简帛研究》和《出土文献》已经出版多辑 , 为简帛学界普遍认可 。 这样专门的简帛研究学刊的出现 , 无疑有益于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 其中发表的关于秦代简牍的研究成果 , 自然受到秦史和秦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
【【李学勤】李学勤先生对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贡献】《东周与秦代文明》: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学术经典
李学勤所著《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增订本 , 文物出版社1991年) , 由侯外庐先生题写书名 , 是第一部全面科学研究和总结秦物质文化史以及相应的精神文化史和制度文化史的学术专著 。 这部书经美国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审译 , 英文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列为“中国早期文明丛书”之一 , 于1985年出版 。
《东周与秦代文明》的面世 , 明显将秦史和秦文化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学术水准 。 该书把东周时代列国划分为七个文化圈 , 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 。 应当说 , 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东周文化区域的科学划分 。 作者对于秦文化圈有这样的分析:“关中的秦国雄长于广大的西北地区 , 称之为秦文化圈可能是适宜的 。 ”他还指出 , 楚文化的扩展 , 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 。 “随之而来的 , 是秦文化的传布 。 秦的兼并列国 , 建立统一的新王朝 , 使秦文化成为后来辉煌的汉代文化的基础 。 ”这应当是对东周时期的秦与“统一后的秦”历史文化非常合理的概括性记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