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为何不能自主修缮官衙?除了没钱外,主要还是不敢修( 三 )


其一 , 地方府衙“无款修缮”;
其二 , 地方官缺乏修缮动力 。
毕竟 , 地方官都是三年任期 , 他们修缮官衙 , 自己享受不了几年不说 , 甚至还可能背上一身骂名 。
在宋廷的预算日程中 , 修缮官衙常被视为“不急之务” 。1075年 , 宋廷下诏叫停了京城内外修建园苑、寺观等事宜 , 并宣布七年后再做商议 。从民国编撰的《明代建筑大事年表》中也可看出 , 明朝修建了六百多所学校 , 但同时期只修缮了二十多所官衙 。即使是在宣德年间 , 明廷“大规模”修建官衙 , 总数也不过五十多而已 。但反观 , 同时期修缮及兴建的学校数量 , 却高达一百多所 。
到了清代 , 这种“官不修衙”的情况更加严重 , 地方官吏若要修缮官衙 , 所需经费都需自掏腰包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 没有几个地方官愿意无私地修缮官衙了 。
『』古代官员为何不能自主修缮官衙?除了没钱外,主要还是不敢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即使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 , 各地官吏也需自谋方法 。要么拿出自己的俸禄 , 要么从民间募集 。苏轼筹集修缮经费时 , 除了通过出售度牒募集之外 , 他还献出了自己的“公使钱“ 。所谓“公使钱” , 是指宋廷下拨给地方官的特殊经费 , 地方官吏可自行支配 , 其主要用作公务接待开支 。
那么 , 为什么古代统治者要如此限制整修官衙呢?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 , 古代国家向来由“小政府“管理 , 一般不预算整修官衙的费用;
其二 , 修缮官衙花费过多 , 但是 , 朝廷支付能力有限 , 根本无力支付工钱 。
这样一来 , 官民关系就会不和 。而且 , 若因拖欠工钱酿成大事故 , 地方官吏更没法向朝廷交代了 。
参考资料:
【《宛署杂记》、《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明代建筑大事年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