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明最后为何投靠宿敌缅甸?( 三 )


在此情况下 , 永历朝廷流亡到云南 , 在宿敌的卵翼下苟且偷安 , 要比流亡到台海地区 , 在郑成功的庇护下继续存在 , 所冒的风险要大得多 。
中国云南毗邻缅甸 , 如果永历朝廷最后走投无路 , 可以继续向西 , 流亡到缅甸 。 但在中南半岛的三个强国(安南、暹罗和缅甸)中 , 缅甸与明朝的关系最差 。 永历朝廷在明代中后期(嘉靖到万历年间) , 缅甸不断对明朝发动战争 , 前后持续了半个世纪 。 这场战争规模、强度都很大 ,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十四年(1606年)缅甸两次大规模入侵 , 出动的军队每次都达三十万人(或者号称三十万人) 。 从兵力投入来说 , 堪与差不多同时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中作战一方的兵力总投入相媲美 。 因此可以说 , 在明朝的南方邻国中 , 缅甸是和明朝关系最差的国家 。
那么 , 永历朝廷为何还要向西流亡呢?
二、云南:为何成为南明政权最后指望的“复兴基地”?
永历政权迁移到何处 , 并非永历帝及其小朝廷自身所能够决定的 。 永历朝廷本是依靠以瞿式耜为首的华南明朝残余势力拥立的 , 而瞿式耜是反对永历朝廷西迁的 。 1649年(南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 , 清军攻占湖南 , 瞿式耜被杀 , 永历帝先逃到梧州 , 又逃南宁 。 这时可以依靠的只有大西军余部了 。 此时的大西军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大将率领 , 从四川撤退到云贵 。 四大将又以孙可望为首 。 1647年(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二月 ,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在贵阳附近的定番开会 , 商讨大西军今后的出路和策略 。 孙可望主张继续与明朝作对 , 撤到广东南岭一带 , 建立地盘 。 如果形势恶化 , 则向南流亡海外 。 李定国则力主联明抗清 , 西进云南 , 建立根据地 , 恢复明朝江山 。 双方发生激烈争议 , 以致李定国拔剑欲自刎 。 众将夺下剑 , 撕破战旗为其裹伤 , 并一致表示接受李定国的意见 。 孙可望见状 , 只得收回己见 。 但是1651年(南明永历五年 , 清顺治八年)初 , 永历帝派使臣前往贵州封孙可望为冀王 , 但孙却表示不接受 。 李定国等劝孙可望与永历朝廷谈判 , 孙表面答应 , 暗地却派出精兵赴南宁 , 杀死永历朝廷的五大臣 , 逼迫永历帝改封他为地位更高的秦王 。 年底南宁陷落 。 次年正月 , 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偏僻山区的安隆千户所 , 改名安龙府 。 永历帝允许孙可望对今后的大小战事都可以先斩后奏 。 同时 , 永历朝廷中的权臣马吉翔也不希望去投靠郑氏集团 。 这样 , 永历朝廷决定与大西军余部联合 。
孙可望有野心 , 意图以贵州和云南为基地 , 自立为帝 。 因此他对永历朝廷苛刻 , 蓄意改称“安龙”为“安笼” , 意思是永历朝廷只不过是“笼”中之“鸟” 。 真正拥戴永历朝廷的是李定国 。 永历十年(1656年)三月 , 兵败广东新会的李定国率部至贵州 , 将永历帝从安笼迁到了昆明 。 因此 , 永历朝廷西迁 , 绝非走投无路时的病急乱投医之举 。
当永历朝廷不得不选择流亡地时 , 李定国提出西进云南的方针 。 永历“西狩”主要是李定国的决定 。 此外 , 永历小朝廷里的权臣马吉翔、太监庞天寿也主张西迁 。 马吉翔是贵州人 , 不希望投靠郑成功 。 马、庞与孙可望有交情 , 孙的主要势力在贵州 。 永历帝不愿去投靠孙可望 , 又认为到海边路途遥远 。 他将此事交朝臣商议 , 仍然难以决定 。 后来李定国派兵保护永历帝进驻云南 。 马吉翔大力拉拢李定国 , 取得李定国的信任 , 于是推荐马吉翔入内阁办事 , 马吉翔也乘机挟李定国之势以制朝廷 , 要求遵照李定国决定 , 迁往云南 , 永历朝廷也只能顺从 。
云南■南明最后为何投靠宿敌缅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