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打好最后“攻坚战”,慎终如始

【#广州日报#打好最后“攻坚战”,慎终如始】
#广州日报#打好最后“攻坚战”,慎终如始
文章图片
朱庆棠
#广州日报#打好最后“攻坚战”,慎终如始
文章图片
正在紧张救治病人的朱庆棠
平安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朱庆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领队、中山一院医学工程部主任 , 教授 , 国际矫形外科与创伤学会骨显微外科委员会主席 , “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 。
“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骨显微外科专家朱庆棠的战“疫”经历 , 以2月6日为分界线 。
在那天之前 , 作为中山一院医学工程部主任 , 他的任务是想方设法从全球“海淘”医疗防护物资 。 在那天晚上的医院会议上 , 任务突如其来:院领导要求他于次日率领一支131人组成的国家医疗队 , 到武汉去支援新冠肺炎重症定点收治医院 。
4月2日 , 当多支医疗队奉命交接病人、撤离武汉时 , 已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奋战55天的朱庆棠和同事们 , 还在忙于接收从其他医疗队转来的病人 。 根据国家指令 , 数支代表最高医疗水平的国家队将成为驻守战场的最后一批“援军” , 向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发起最后的“攻坚战” 。 朱庆棠说 , 战“疫”尚未成功 , “我辈仍将努力!”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任珊珊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刘星亮
转战
家人看见行李才知他要“逆行”
早在1月3日 , 武汉疫情初起 ,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 , 医学界尚知之不多 。 但对于经历过17年前的抗击SARS之战洗礼、多次承担国家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的中山一院来说 , 警钟已被敲响 。 医院领导层敏锐地意识到形势的微妙 , 要求医工部未雨绸缪 , 早做准备 。
“因为我们动手早 , 一开始还可以一批批地采购 , 挑一挑 , 选一选 。 然而形势变化得很快 。 1月21日之后 , 随着防护物资的紧俏 , 完全变成了卖方市场 。 ”朱庆棠说 , 他与同事们一起夜以继日组织货源 , 从等供应商送货改为亲自到仓库提货 , 为了一小箱空运来的防护服 , 也会立即冲到机场接货 。
朱庆棠深知 , 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 , 每一件防护物资都将成为守护医务人员安全的“铠甲” , 而只有确保“白衣战士”们的安全 , 才会有更多的病人有机会逃脱新冠肺炎的魔爪 , 重新回到“安全区” 。
随着武汉新冠疫情的发展 , 朱庆棠主动向医院党委提交了赴武汉抗疫一线的“请战书” 。
命令来得很突然 。 2月6日晚 , 朱庆棠接到次日一早出发的命令 。 “当晚忙着组建队伍、准备救援物资 , 待我回到家时已到深夜 , 家里人都睡下了 , 来不及告诉他们 。 ”朱庆棠说 , 次日一早 , 家人看见门口放着行李箱 , 才知道他将向武汉“逆行” 。
妻子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医生 , 春节期间就已取消休假 , 支援发热门诊 , 全心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 女儿小朱在广州医科大学就读 , 一直关注着武汉疫情的发展 。 她们完全理解、支持朱庆棠此时的选择 , 叮嘱他注意防护 , 早日回家 。
改造
受援医院ICU床位扩充近三成
2月7日 , 朱庆棠带领中山一院驰援武汉医疗总队抵达武汉 , 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 。 24小时之后 , 医疗队迅速新开一个50张床位的病区 , 并接收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病人 。
最初的两天 , 最让他操心的是如何让一支混编队伍尽快形成战斗力 。
“131名队员都是主动要求冲到前线的 。 大家分别来自重症医学、呼吸、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耳鼻喉科甚至儿科、产科等专业 。 相当一部分的队员对我来说是陌生的面孔 , 没有合作过 。 ”朱庆棠说 , 除了要尽快“认人” , 还有分工协作的问题 。 几位教授甚至要重新做回“住院医师” , 为重症医学、呼吸科专业的年轻同事做助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