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笔记33,心学的思想脉络(之一)( 三 )


心外无物 , 你认识到了ta , ta就在你的世界里 , 没有认识到 , 就不在
具体在认识论方面 , 陆九渊认为客观实在只有与认识主体之心的性和质相同的才能够被认识 , 否则便是无 , 也就是我心自己选择了客体世界 , 正如他弟子所说“天地 , 我之天地;变化 , 我之变化 , 无他物也”(类似的 , 很多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熟视无睹 , 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进入到我们的内心世界 ,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相对于我们的内心就是“无” , 后来阳明说的更简单“你未看此花时 ,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这样万物之所以能被认识是因为他们相对于我们的内心有可反映性和客观实在性(爱因斯坦之前 , 谁都不知道光会拐弯 , 薛定谔之前 , 谁都不知道小猫能既死又活 , 认识不到的相对于当下的内心就是无) , 所以都是我的客体 , 于是万物就是齐一的 , 所以他嘲笑庄子的齐物论说“物非我辈终无赖 , 书笑蒙庄只强齐” 。最后的结论就是既然宇宙是我心的客体 , 我心是宇宙的主体 , 那么宇宙无穷 , 我心也无穷 , 这样宇宙内事就是我分内之事 , 我分内之事就是宇宙内之事 , 两者统一 。
言必称希腊 , 言必称马列 , 言必称xx……和心学所反对的言必称孔孟的八股文理学也没什么区别
在这种认识论的基础上 , 陆九渊提出了一个“六经当注我 , 我何注六经”的宏大命题:圣人作六经是注解宇宙的 , 那么就是在注解我之心;六经乃是圣人的心迹 , 那么六经也是我的心迹 。这样圣人之学也只是心学 , 只要发尽自己的内心 , 就得圣人之心 , 所谓“学苟知本 , 六经皆我注脚” 。相比于孔孟之后只知道注经而不敢于创造的儒生 , 陆九渊之论可谓惊雷 。他志在让人摆脱六经和科举的束缚 , 确立自我的主体性 , 强调即使不识字不读书也要堂正做人 , 立意可谓高远 。在具体的方法论方面 , 理学强调要先“道问学”次“尊德性” , 先学圣人再体会天理;心学刚好与之相反 , 强调要先“尊德性”再“道问学” , 先明确自我的主体权威 , 用我心来度是非 , 用六经做我注脚 。这种方法具有打破一切偶像和权威 , 具有摆脱教条解放思想的性质 , 相比于红军时期言必称马列 , 后世言必称毛邓的那些奴仆们 , 不知要高了多少 。
与强调格物穷理的繁琐理学不同 , 心学最大的特点是单刀直入抓主要矛盾 , 提出“当于理者而师之” , 用我心的灵明为判断标准 , 将外在天理、古代圣人、当下我心一气打通 。这样其实就是在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性权威 , 所谓“收拾精神 , 自做主宰” 。而要做到这点 , 就需要格去六经束缚的弊端 , 格去人心贪利禄的弊端 , 更要格去君心的弊端 , 所谓“君之心 , 政之本” , “吏之不良 , 君之责也” , “万姓有过 , 在于一人” 。在此基础上 , 陆九渊发挥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 提出“民为邦本” , 在当时而言可谓叛逆 。
尽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 , 可真正敢于为此立说的 , 当属心学 , 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意义
孟子思想主要在于四项:1 性善论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2 仁政学说与王道论;3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4 万物皆备于我和养浩然之气 。理学主要继承和吸收了前两项 , 而且还将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注重经典的方法也兼收 , 注重四书平等;心学则全盘接受 , 而且在理学的基础上 , 更加着重吸收了孟子的后两点 , 强调主体认识与民本思想 , 并且只提性善不提性恶 , 只重《孟子》 。心学对孟子思想的全面接受与发挥 , 抓住了原始儒家思想的精华 , 有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 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