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笔记33,心学的思想脉络(之一)( 二 )


「」中华文化笔记33,心学的思想脉络(之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言必称希腊 , 言必称马列 , 言必称xx……和心学所反对的言必称孔孟的八股文理学也没什么区别
在这种认识论的基础上 , 陆九渊提出了一个“六经当注我 , 我何注六经”的宏大命题:圣人作六经是注解宇宙的 , 那么就是在注解我之心;六经乃是圣人的心迹 , 那么六经也是我的心迹 。这样圣人之学也只是心学 , 只要发尽自己的内心 , 就得圣人之心 , 所谓“学苟知本 , 六经皆我注脚” 。相比于孔孟之后只知道注经而不敢于创造的儒生 , 陆九渊之论可谓惊雷 。他志在让人摆脱六经和科举的束缚 , 确立自我的主体性 , 强调即使不识字不读书也要堂正做人 , 立意可谓高远 。在具体的方法论方面 , 理学强调要先“道问学”次“尊德性” , 先学圣人再体会天理;心学刚好与之相反 , 强调要先“尊德性”再“道问学” , 先明确自我的主体权威 , 用我心来度是非 , 用六经做我注脚 。这种方法具有打破一切偶像和权威 , 具有摆脱教条解放思想的性质 , 相比于红军时期言必称马列 , 后世言必称毛邓的那些奴仆们 , 不知要高了多少 。
与强调格物穷理的繁琐理学不同 , 心学最大的特点是单刀直入抓主要矛盾 , 提出“当于理者而师之” , 用我心的灵明为判断标准 , 将外在天理、古代圣人、当下我心一气打通 。这样其实就是在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性权威 , 所谓“收拾精神 , 自做主宰” 。而要做到这点 , 就需要格去六经束缚的弊端 , 格去人心贪利禄的弊端 , 更要格去君心的弊端 , 所谓“君之心 , 政之本” , “吏之不良 , 君之责也” , “万姓有过 , 在于一人” 。在此基础上 , 陆九渊发挥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 提出“民为邦本” , 在当时而言可谓叛逆 。
「」中华文化笔记33,心学的思想脉络(之一)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尽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 , 可真正敢于为此立说的 , 当属心学 , 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意义
孟子思想主要在于四项:1 性善论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2 仁政学说与王道论;3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4 万物皆备于我和养浩然之气 。理学主要继承和吸收了前两项 , 而且还将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注重经典的方法也兼收 , 注重四书平等;心学则全盘接受 , 而且在理学的基础上 , 更加着重吸收了孟子的后两点 , 强调主体认识与民本思想 , 并且只提性善不提性恶 , 只重《孟子》 。心学对孟子思想的全面接受与发挥 , 抓住了原始儒家思想的精华 , 有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民主意识的觉醒 , 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意义 。#宇宙#陆九渊#六经
吾心是宇宙 , 宇宙即吾心
经此顿悟加上《孟子》“知性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 , 程颢“仁者之心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佛家禅宗“本心”、“真心”之说 , 陆九渊创立了新式儒家学说心学 。他认为“宇宙便是吾心 , 吾心即是宇宙” , “人心非血气 , 非形体 , 广大无际 , 变通无方” , “心 , 只是一个心 。某之心 , 吾友之心 , 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 , 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 , 其心亦如此 。心之体甚大 , 若能尽我之心 , 便与天同” , 这种本体论有包罗万象 , 吞并宇宙之气象 。
同时 , 陆九渊所说的心 , 既是本体论之心 , 又是认识论之心 , 是二者的统一体 。也就说他认为宇宙本源是“心” , 所谓“心之体甚大”;同时也认为认识的主体也是“心” , 所谓“若能尽我之心 , 便与天同” 。宇宙本体之心产生了人体认识之心 , 认识之心反身而诚 , 自穷其源 , 就能恢复宇宙本心的真实面目 。进一步他认为理学所提出的“理”和他提出的“心”是同源同构 , 所谓“心 , 一心也;理 , 一理也 。至当归一 , 精义无二 。此心此理 , 实不容有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