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新国展”里的大学生“翻译官”

“新国展”里的大学生“翻译官”(众生相)
3月10日 ,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以下简称“新国展”)启用作为入境人员集散点 。“响应号召 , 守护国门”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33名师生志愿者驰援“新国展” , 提供防疫语言志愿服务 。疫情之下 , “95后”“00后”大学生有着怎样的担当 , 一起读读他们的故事 。
队伍集结“有速度”
“只考虑了5分钟 , 我就决定报名 。”高级翻译学院的2018级本科生张爽收到辅导员的消息时 , 已经是3月9日晚10点 。“比起防疫一线的危险 , 我更在意自身的翻译水平 。”张爽说 。
得知女儿要上防疫一线 , 张爽的妈妈非常担心 。“学校会配备好防护用具”“放心 , 每天都会跟您报平安”“我去也是为祖国做贡献呢!咱家骄傲!”……张爽一再宽慰母亲 , 一是安全有保障 , 二是祖国有需要 。
接到老师电话 , 欧洲学院的大二学生梁佳妮同样很坚决 。“我在校担任国际志愿中心的学生干部 , 这个时候一定要上!”梁佳妮说 。亚洲学院的周鑫今年“大三” , 是志愿队伍中的“学姐” , 也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我没有多问 , 就直接报名了 。”周鑫告诉我们 , 在疫情防控中 , 她家是“父女齐上阵” 。“我爸爸是社区一线的防疫工作者 , 他非常支持我 。”周鑫骄傲地说 。
当晚 , 招募信息发布不到2小时 , 30名北二外在京学生加入了志愿队 。他们来自9个不同学院 , 语言涵盖了英语、日语、韩语 , 还包括保加利亚语等小语种 。“我们培养出的是有家国情怀的孩子 , 他们无私奉献 , 勇于担当 。”商学院辅导员刘晨阳说 , 看到同学们积极响应 , 他感到十分欣慰 。
3月10日上午 , 志愿服务队在“新国展”集结完毕 。学习防护措施、消毒方法、工作纪律……紧凑的岗前培训后 , 同学们便走上志愿岗位 。此时 , 离发起招募不到16个小时 。
志愿服务“有温度”
“在‘国门’做志愿者 , 我们就代表着祖国的形象 。”张爽打心底里想 , 既然是做翻译 , 就不能冷冰冰地“走程序” 。“集散隔离不是疏远 , 更不是歧视 , 我们热情些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张爽说 。
除了当好“翻译官” , 为外籍人士做心理疏导也是常事 。
“说了许多次‘请冷静’ 。”3月16日深夜 , 张爽在朋友圈写道 。当晚 , 一名外籍旅客在“新国展”外情绪激动 。“我们要让他放下心理包袱 。”聊家人 , 聊工作 , 聊疫情 。温和的语气 , 耐心的态度 , 张爽终于打动了这位旅客 。情绪稳定后 , 他决定主动配合防疫工作 。
“有的人长途飞行后十分疲倦 , 有的人找不到行李情绪急躁 , 都需要安抚、疏导 。”梁佳妮说 。3月20日 , 一位等待集散的小姑娘到总服务台寻求帮助 。“她乘坐国际航班 , 舟车劳顿 。”梁佳妮看出来小姑娘可能饿肚子了 , “我挺心疼的 , 决定把自己的餐包和矿泉水拿给她 。”
干劲十足“有力度”
“为首都行动 , 争做新时代的前行者”“打赢疫情防控战 , 我们要同心协力”“疫情无国界 , 人间有真情”……张爽说 , “新国展”内的标语振奋人心 , 激励斗志 。
志愿工作有苦有累 , 我们的大学生逐一克服 。“全副武装”地工作 , 有时磨破了鼻梁 , 刮红了脸颊 , 梁佳妮却说:“医生和护士比我们辛苦多了!”为了节约防护物资 , 志愿者们严格控制饮水 , 少跑卫生间;长时间穿防护服 , 遇到流汗、反胃 , 就顶一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