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十八岁“逆行”,只因钟南山那句话——陕西一学生志愿者援鄂59天

钟南山:十八岁“逆行”,只因钟南山那句话——陕西一学生志愿者援鄂59天
文章图片

湖北省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 , 朱如归在工作间隙 , 打出胜利的手势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陈晨、孙正好)4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陕西一学生志愿者援鄂59天——十八岁“逆行” , 只因钟南山那句话》的报道 。
从湖北归来 , 朱如归删了很多条朋友圈记录 。
【钟南山:十八岁“逆行” , 只因钟南山那句话——陕西一学生志愿者援鄂59天】时光像是被掐掉了一段 。 但那些记录着振奋与低落、忐忑与平静的片段 , 已被他珍藏于心底 。
两个多月前 , 18岁的陕西省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二年级学生 , 乘火车、搭汽车、转步行 , 只身前往千里之外的湖北孝昌 , 在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担任志愿者 。
在那里 , 他见证生死 , 也经历了不一样的成长 。
回到校园 , 恍若隔世 。 每当同学问起在湖北的经历 , 他都莞尔一笑 , 简单回答一句“还好” 。
其实 , 那段日子已刻骨铭心 。
大年初一 , 他瞒着家人“逆行”湖北
“人家觉得我太小 , 又这么远 , 担心安全无法保障 , 都劝我留在家中 。 ”片刻犹豫之后 , 他还是决定要去 , 理由很“冲动”——“84岁的老人都能战斗在抗疫前线 , 年轻人凭什么龟缩在后面?”
如果没有疫情 , 朱如归原本计划趁寒假来一趟远行 。 母亲经营的服装店铺要歇业几天 , 在福建读大学的姐姐回家 , 难得一聚 , 全家人准备报个旅游团出去走走 。 这个平日有些叛逆的大男孩 , 对出行期待已久 , 还专门买了一个大行李箱 。
疫情突如其来 。 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时 , 有关武汉的新闻一条接着一条 , 朱如归有些烦乱 。
身边的气氛也很紧张:亲友微信群里 , 真真假假的消息越来越多 。 县城大街上 , 许多人戴着口罩 , 行色匆匆 。 过年的热闹气息 , 全无踪迹 。
1月21日 , 一张突然蹦出的照片 , 让朱如归坐不住了 。 “钟南山院士劝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 , 但他自己却向着武汉逆行 。 ”他扔下手机 , 在家中来回踱步 , 只感到一股热血往头顶上涌 。
事后回忆起来 , 母亲朱伟红才觉得 , 那天儿子和平时“有些不一样” 。
整个下午 , 朱如归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电话 。
第一个电话打给武汉团市委 。 “我想去当志愿者 , 尽一份力!”满心期待 , 听筒那头等来的却是婉拒 。 同济医院、金银潭医院、协和医院……他顺着网上查来的电话逐一打过去 , 都是同样的结果 。
婉拒的原因不难理解 , 但朱如归还是有些沮丧 。
“人家觉得我太小 , 又这么远 , 担心安全无法保障 , 都劝我留在家中 。 ”片刻犹豫之后 , 他还是决定要去 , 理由很“冲动”——“84岁的老人都能战斗在抗疫前线 , 年轻人凭什么龟缩在后面?”
计划开始实施 。 他瞒着母亲 , 悄悄准备口罩和消毒液 , 又找同学筹集路费 。 大家都是学生 , 只能你一百、我两百地凑 , 终于凑到了1000元 。 “我掰着指头算了算 , 这些钱差不多够了 。 ”
1月23日 , 武汉“封城” , 朱如归心里“咯噔”一下 , “不能再等了 , 去了再说!这么大的城市 , 总需要人进去帮忙吧?”
除夕之夜 , 朱如归同家人吃了团圆饭 , 连细心的姐姐都没有察觉到弟弟的异常 。 当晚 , 他连夜写下志愿书 , 想着到了武汉“应该能用得上” 。 字迹不算工整 , 但却是用红笔写的 , 他还专门备注:红字以表决心 。
大年初一一早 , 他告诉母亲 , 要去西安找同学玩 。 “疫情这么严重 , 你到处跑什么!”朱伟红扣下了他的身份证 , 他又说要出去走走 , 这一次母亲没有阻拦 。
朱如归故意从前门大摇大摆出去 , 又悄悄绕到后院 , 提起早就准备好的行李箱 , 踏上征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