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报会」李晓:疫情暴发后世界经济走势的判断及中国的对策( 四 )


【「天天读报会」李晓:疫情暴发后世界经济走势的判断及中国的对策】第二 , 从世界经济的宏观上视角看 , 无论疫情持续多久、世界经济增速如何 , 大疫过后的全球经济贸易规则的重塑将继续进行 ,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全球疫病的暴发会加剧这一过程
;同时 , 全球宏观经济协调将会有所加强 , 但一定会矛盾重重 , 难度加大:在货币领域主要国家间分歧增大 , 协调难度增加;在贸易领域 , 全球规则的重塑将加剧 , 全球化分裂继续 。
第三 , 从世界经济的微观角度看 , 全球疫情将加剧全球产业链的重构 。
出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平衡的困境 , 企业之间的退单潮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出现 , 一旦疫情缓解或消失 ,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重构必将开启 , 这对率先控制住疫情的国家有利 , 但需要关注的是 , 此次疫情暴露出全球产业链的高度脆弱性 , 因而跨国公司的产业链重构更会关注安全 , 包括更多的本土化 , 更加关注东道国的制度环境因素 , 以及包括大国关系在内的政治因素 。
第四 , 全球央行超级量化宽松的后果将极大地影响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体系”的稳定
, 全球资产重新定价 , 黄金等贵重金属与大宗商品价格再度走高且价格波动剧烈 , 但全球范围内的货币体系重建短期内无法进行 , 也难以出现可以替代美元的关键货币 。 因此我判断 , 货币金融合作的区域化进程将会加快 。
二、中国应如何应对?
所有国家的防疫模式与体制 , 都与自身的具体国情尤其是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高度相关 , 甚至相互间在起初阶段不会存在什么“学习效应” , 更不会有什么“抄作业”的事情 。 这种学习效应至少要到疫情在全球大致充分展开、需要各国协调合作之时才有可能发生 , “抄作业”应该是相互的 。 今天 ,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 , 3月26日将举行G20首脑特备峰会 , 希望此次会议能够成为推动全球合作的重大转折 。
目前 , 中国对疫情控制效率非常高 , 也起到了显著效果 。 今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可能有四个:一是从“歼灭战”转向“持久战” , 不能低估治愈者复发的潜在危险 , 输入性防控也要持续相当长时间;二是从“战疫”转向复工、复产 , 促进经济增长 , 我主张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应再强调增长速度 , 所有的政策核心是稳定就业 , 相应地 , 经济政策的重心也要从偏重国有企业转向全面支持中小企业;三是经济、社会体制应该更加柔性化、弹性化 , 应该关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心理问题和公共管理问题等;四是如何增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 必须更进一步增进相互信任、开展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等合作 , 同时积极推进新形势下的全球宏观经济协调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对外医疗援助要有针对性 , 要慎重地量力而行 , 一方面针对真正需要援助的国家 , 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对外援助与国内弱势群体救助之间的平衡 。
与此同时 , 关于中国面对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应采取的对策 ,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倘若全球经济果真陷入衰退 , 我们是不可能独善其身的 。 目前 , 中国经济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要防止疫情的全球暴发加快产业链的“去中国化”即稳外贸、稳外资;二是如何下大力气稳定就业?
要知道 , 中国现今的产业结构与美国以文化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为主不同 , 我们是以电子、汽车、机械等产业为主 。 而这些恰恰是受到疫情影响产业链最易断裂的领域 , 疫情持续越是过久 , 越对我们不利 , 现在已经开始出现海外商客户大批退单的情况;而且 , 一旦疫情持续过久 , 产业链出现中断后的全球重构必将开启 。 跨国公司的产业链重构不仅要考虑资源配置效率 , 更要考量东道国制度环境以及大国关系、政治风险等等 。 疫情一旦拖延或者长期化 , 客观上将有利于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 , 虽然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结构 , 但即便是部分产业链出现“脱钩” , 也势必会加大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 。 在这种情况下 , 我们应该调整或改变近四十年来高度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 , 将主要精力放在稳定就业方面 , 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民生问题 , 也是是关乎社会稳定、政治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 具体而言 , 我认为近期中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主要有六个方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