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未来有望借助大数据实现对“双相”的精准治疗


专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陈俊教授
每年的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 , 2015年世界双相障碍日第一次来到中国 , 迄今已是第6年 。 国际双相障碍学会常务理事、亚洲区主席 ,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俊教授表示 , 双相障碍如果早诊早治 , 会提升该病的治愈率 , 需要想办法消除疾病歧视 , 更好地帮助患者及其家属 。
精神病■未来有望借助大数据实现对“双相”的精准治疗
本文插图
陈俊教授
病因复杂 , 未来有望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治疗
双相障碍不同于抑郁症 。 抑郁症是持久的情绪低落 , 双相障碍是情绪的低落或高涨、是情绪的不稳定 。 典型的抑郁症患者会吃不下、睡不着 , 双相障碍患者则可能表现出非典型症状 , 包括吃得太多、睡得太多 , 容易暴饮暴食等 。 同时 , 双相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的时候会觉得四肢沉重 , 抬不起来 , 这个症状被称为灌铅样麻痹 。 而且双相障碍患者拒绝敏感性很高 , 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 往往会因此影响人际关系 , 让自己变得很痛苦 。
双相障碍如此复杂多变 , 那么它的病因是什么?陈俊教授认为:“双相障碍跟其他精神疾病一样 , 它的病因还是未解之谜 。 目前比较公认的病因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 但在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因素中 , 社会因素的作用最弱 。 ”所以相应的对双相障碍的治疗一般会从生物、心理、社会病因模式入手 。 生物学治疗是基础 , 使用帮助患者稳定情绪的心境稳定剂 , 碳酸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等都是治疗双相障碍的常用心境稳定剂 , 但每种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 为了平衡这种优缺点 , 精神科医生也在寻找更好的替代选择 , 例如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 这类药物也有改善情绪稳定性作用 , 对躁狂、轻躁狂效果很好 , 但这些药物中只有少部分可以预防双相抑郁的发作 。 陈俊教授补充说 , 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补充替代疗法是目前研究最多的 , 但是循证证据并不多 。
未来 , 在治疗双相障碍的过程中 , 还可能借助大数据模型 , 将病史、病因、疾病症状等关键信息输入进去 , 然后通过自动分析 , 能够给出患者所属类型和治疗方案;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些疾病特征的自动分析 , 预测哪些人可能具有较高的发展成双相障碍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
家属在双相障碍治疗中作用突出
面对双相障碍 , 痛苦的不仅仅是患者 , 还有患者家属 。 跟患者相处 , 对家属来说是一个巨大考验 。
为此 , 陈俊教授建议 , 家属需要先了解疾病常识 , 要感知患者的变化 , 在患者抑郁的时候多多关心 , 预防出现特别负面的情绪;在躁狂的时候要去安抚 , 让患者能够平静下来 。 此外 , 患者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情绪波动 , 所以家属应尽量避免对患者提过高要求 , 给患者带来压力 。 但是有些家属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 就是不给患者任何压力、百依百顺 , 这也不行 , 家属要慢慢培养患者的抗压能力和抵抗不良情绪的能力 。
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生 , 都希望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 但是目前双相障碍的预后不容乐观 。 从总体人群来看 , 如果好好接受治疗 , 至少有2/3的患者能够稳定 , 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 , 只要好好吃药 , 血压或血糖就可以稳定 , 双相障碍也是如此 。 另外在疾病早期 , 如果患者发病时间短、次数少 , 应激因素能够去除 , 再加上患者本身性格不错、家庭支持系统完善 , 在这些好的条件作用之下 , 患者也是有希望痊愈的 。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病程短、复发次数少 , 这类患者有1/3以上的概率可以在早期控制住 , 以后再不复发 。
整合资源做好疾病科普
正因为早诊早治能够提升治愈率 , 对于双相的疾病科普和宣传就变得尤为重要 。 作为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的亚洲区主席 , 陈俊教授不仅身体力行 , 在社区街道讲课 , 做义诊 , 还致力于整合各种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