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掘金深夜里的文化消费( 二 )


据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了解,24小时美术馆的起步,也是“政府扶持、企业搭台”的模式,建设基于建邺区委宣传部与河西管委会的支持。在一些业界专家眼中,24小时模式可能更多是一种公益或情怀。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指出:“深夜本就是城市消费的清淡时间,24小时模式更应是公共文化服务。没有情怀,24小时书店有可能变成‘鸡肋’。”
与常规美术馆、书店朝九晚五生存模式不同,古玩经营似乎有夜间传统可循——京城著名的大柳树“鬼市”,就引得许多爱好者深夜“淘宝”。然而,24小时的古玩城内却显得冷清。云古玩创始人、商户刘嘉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介绍了北京古玩城夜间的营业状况:“据我的观察,古玩城内有商户五六百家,最多也就十几家通宵营业。”
破解成本难题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专家洪涛为24小时模式算了一笔账:全天营业,意味着每天营业时间至少增加8-10个小时,相应的水电费用会有一个明显的上涨,人力成本要增加一半儿左右。以月计算,成本要增加至少1/3。这就要求店内营业额也要有相应幅度的增长。
虽然夜间的实际交易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北京古玩城依旧选择“拉夜”经营:原先只是B座和C座24小时营业,今年7月起,A座由晚上6点半下班延长到晚上12点下班。
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创会会长、北京古玩城原董事长宋建文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解读了原因:“在市场的冷静期、生意难做的背景下,古玩城的夜间经营也是为了保留商户。商户交纳租金,允许超长时间营业,也算一种优惠。夜间经营也是为了照顾一些外地商户的经营习惯,例如台湾古玩城就是夜间生意。一些商家就是与客户约见聊天为主,不一定非要做生意。”对于古玩城来说,24小时的模式更多是一种招商或广告的手段,也是维系客户关系和黏性的方式。
美术馆同样也在借不打烊模式实现资源整合,曲线获利。具有多年美术馆经营管理经验的白盒子艺术馆副馆长曹茂超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介绍:“国内有一些美术馆已经开始进行超长的开馆时间。比如上海的昊美术馆,由于是艺术酒店和美术馆在一栋楼,所以夜间美术馆成为他们的特有方式,为宾客提供了高质量的社交和场域,这是一种资源的整合。”
为了尽可能地破局只谈情怀而无法长久经营的困境,书店业态中也在24小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三联24小时书店通过缩减夜间店员调整降低成本,从高峰期的6位减至2位;今年4月,上海志达书店开始尝试通过无人化经营:通过大数据的技术分析来提高荐书效率,用线上付款代替线下结账,为24小时经营提供了更廉价的方案。作者:胡晓钰
【以上内容转自“北京商报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如需转载请取得北京商报网站许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谁在掘金深夜里的文化消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