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药反应】走出“宅”生活 战“疫”也需心理软着陆

编者按:一场新冠疫情 , 让大多数人都过了一个超长假期 , 在家里过起了花式宅生活 。 现在 , 随着中国疫情的有效遏制 , 许多上班族逐渐走出宅生活 , 踏上了通勤的道路 。 但是 , 生活和工作节奏的改变 , 许多人可能会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 , 这可能增加抑郁风险 。 生活要继续 , 工作要继续 , 心理的调适我们也不能停 。
疫情防控心理干预和疏导要做好
紧张、恐慌、失眠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 , 为此 , 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一个好的心理状态 , 对于工作、生活乃至身体情况都会产生积极的正向能量 。
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杨甫德表示 , 面对疫情引起的过度心理反应 , 可以从积极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关注、保持社会联系、规律生活作息、学会适当求助这5个方面应对 。 在积极调节情绪上 , 要认识到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一些焦虑、担心等负性情绪 。 这些大多都是正常的反应 , 要接纳并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 。 有意识地稳定自己的状态 , 可以做一些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等训练 。 在避免过度关注上 , 适度地有节制地关注疫情信息 , 既不懈怠轻视 , 也不草木皆兵 , 这样有助于心态的稳定 。 在保持社会联系上 , 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保持联系 , 接受其他人的支持 , 而且还要帮助支持其他人 , 体验投入感 , 提升幸福感 。 在规律生活作息上 , 保持生活节奏的稳定 , 按时睡觉和起床 , 保证一日三餐 , 可适当阅读、运动 , 做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提升愉悦感的事情 , 要保证一天的时光是充实的 。 在学会适当求助上 , 当遇到心理困境时 , 可以找信任的家人、朋友诉说 , 或者找到一个隐私的地方 , 大哭一场 , 让自己的情绪得以缓解 。 必要时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
杨甫德提示 , 春季是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容易波动的时期 , 通常病情波动或复发有以下先兆:如睡眠不好、饮食不规律、生活懒散、发呆发愣、烦躁易怒、说话离谱、情绪低落长时间不能改善等 , 应引起重视 。
上班族复岗前两周是适应期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主任李占江表示 , 一般一种行为坚持两周就可以形成习惯 , 宅了那么久 , 人们在家里形成了新的生活或工作模式 , 复工后 , 这种模式又要向一种新的模式转变 , 这个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 , 比如注意力不集中 , 效率比较低等 ,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反应 。 只要接纳这种感受 , 不要强行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 坚持两周 , 情况就会变 , 又会适应新的工作模式 。
如果是担心上班过程中有感染风险 , 就要在实施科学防控措施后 , 去接受可能面临的风险 , 然后坚持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 。 要知道 , 除了新冠病毒 , 我们每天还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
而对于还保持在家办公状态的人 , 建议大家要逐步培养和复工一样的工作节奏 , 沿袭以往去办公室的工作习惯 。 比如在家里整理出一个小区域专属办公空间 , 实现场景分工 。 另外 , 按时工作、按时休息 , 保持整体工作时长 , 对时间进行合理分配 。 这样可以在复工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 也是舒缓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 。
焦虑也有好处 只要不过度
疫情中 , 每个人都是战士 。 普通人虽然不在一线战疫 , 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焦虑、恐慌、紧张 。
很多人会觉得焦虑是个不好的情绪 ,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睡眠医学中心主任王春雪表示 , 其实换个角度 , 焦虑也是有好处的 , 可以对我们产生保护作用 。 举个例子 , 生活中我们吃了不干净的东西 , 可能会吐或者拉肚子 , 目的是把脏东西尽快排出去 , 出现焦虑的道理也是一样 。
在我们遇到危险时 , 本能就会害怕、担心、紧张、恐惧 。 在这样的状态下 , 呼吸、心跳会加快 , 骨骼肌肉变得紧张 , 胃肠道受到抑制 , 听觉可能都会变得比以前增强 。 全身上下所有的器官系统在大脑的支配下重新分配资源 , 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你 。 有紧张、害怕的能力 , 才能够减少我们暴露的危险 , 所以 , 焦虑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 而且是必须具备的 。 但是 , 要注意分辨自己是否过度焦虑 , 比如和自己以前或者和朋友对比一下情绪变化;再看一下自己有没有失眠、泪点低等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变化 。 如果这几个方面都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 那就可能是焦虑过度 , 如果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 就需要看医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