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极少数人不断独立思考,大多数人活在梦幻中
叔本华:只有极少数人不断独立思考 , 大多数人活在梦幻中晓春沐阳
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里写道:“叔本华与饱学的学者们毫无干系 , 他洁身自好 , 竭力独立于国家和社会 。 ”跟领着俸禄的学者不同 , 叔本华是一个独立思考、诚实写作的人 , 他曾写了一篇名叫《论独思》的文章 , 论述单纯阅读和独立思考、普通学者和思想家的本质区别 。单纯阅读与独立思考有什么不同?读书从来就不是讲究多多益善 , 因为书市上流传着太多骗子们所写的哗众取宠读物 , 这些东西只供消磨时光用 , 而无益于知识 。 同样 , 博览经典也未必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增长自己的学问 。 图书馆的规模很大 , 可是如果没有按书架号分类书籍 , 而是全部堆放在一起 , 那么它的功效可能还不如一个井然有序的小书店 。独立思考就像书籍的索引号一样 , 能够将吸收进来的书籍消化掉 , 把它们进行分类 , 以供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 。 可是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境界 , 大部分人的水平只是停留在单纯地阅读之上 。 他们读书就像浏览报纸一样 , 并不想废脑筋去思索 , 也不愿追问 , 只求知道即可 。 所以他们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掉 , 一到需要使用的时候 , 就会手忙脚乱 , 又得重新翻阅查找 。 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起来 , 总是显得迟钝、不靠谱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而得来的知识 , 才能够被我们理解和确证 , 并且作为一个被坚信的元素纳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 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 难以忘却 。 而通过单纯阅读得来的知识 , 就好比从别人那借来的一颗假牙、一条假肢 , 它仅仅是粘附在我们的身体上 , 不仅不会给我们感觉 , 而且还可能随时脱落 , 被遗忘到脑后去 。
叔本华谈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比单纯阅读优越在什么地方?叔本华说:“阅读和学习是任何人都能自愿进行的活动;而思想却并非如此 。 ”这是因为思想需要有兴趣的不断驱动 , 一个人只有对他正研究的问题感兴趣 , 才能保持思想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 阅读则不必如此 , 当我们阅读时 , 就意味着思维进入了休息状态 , 我们不需用自己的头脑 , 而是借助别人的头脑进行思考 。 我们为了避开思维的劳累 , 借用了别人的成果来解除自己的疑惑 。 所以阅读会使人的精神变得放松 ,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把读书作为消遣的原因 。 然而 , 叔本华说:“读知别人的思想 , 如同吃残汤剩菜或穿别人扔弃的旧衣一样 , 很难引起我们的兴趣 。 ”读别人的书一般而言 , 不会引发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兴趣 , 也不会引起独立思考 。大部分学者都是在书本里做学问的人 , 他们发表的文章主题基本都是对前人的观点或书籍进行研究 , 他们的作品就像寄生虫一样 , 寄生在别人的思想之上 。 这些学者所写的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观点 , 这些观点或者符合前人或者反驳前人 , 但是观点还足以叫作思想 , 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不够格叫“思想家” , 他们只是表达观点的“批评家” 。 而真正的思想家则是面向现实世界 , 他们勤于思考 , 受精于外部世界 , 然后在自己体内孕育出崭新的作品 , 启迪了世人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 , 六经皆我注脚 。 ”这是一个真正思想者的名言 。 做学问就需要先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 当权威证实了这些看法之后 , 我们才知道权威的存在 。 所以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 , 也是先悟出了个“吾性自足”的道理 , 才“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 , 莫不吻合 。 ”学者们却完全相反 , 他们以权威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 通过阅读收集别人的各种意见 , 把它们拼凑在一起 , 里面夹杂一些自己的意见 , 然后取个名字叫什么“新柏拉图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等 。那些依靠解读别人的哲学而成名的人 , 是不够格做哲学家的 , 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 。
王阳明龙场悟道 , 破除了明儒谨绳程朱的教条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形成思想体系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是支离破碎的 , 他们的观点很不统一 , 在某些问题上是一个价值标准 , 在另一些问题又是另一个标准 , 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作为核心支撑的观点 , 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成系统的缘故 。 他们所写的东西 , 思路模糊 , 逻辑混乱 , 语焉不详 , 导致读起来十分晦涩 。 聪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 , 这些思想只是从不同的书籍上拼凑而来的 。 正因为作者没有消化、没有吸收、没有独立思考 , 所以显得非常絮乱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反杜林论》) , 就揭露出他的体系存在生拉硬凑的痕迹 。 例如世界模式论抄袭黑格尔 , 先验主义剽窃康德 , 价值论引用罗霍夫等等 。 书斋里的教授、学者们 , 常常是逃离生动活泼的大自然 , 却喜欢到博物馆去观看枯萎的植物标本 。 他们写的书冗长难读 , 没有重点 , 全集出满了一个书架 , 看似体系庞大 , 其实只是一堆陈旧观点的堆积而已 。孔子是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之一 , 但他的著作却寥寥无几 , 他曾说:“君子博学于文 , 约之以礼 , 亦可以弗畔矣夫!”对于真正的思想家来说 , 博览群书自然是必要的 , 但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收集前人的观点 , 而是以自己的见解为基础 , 把这些知识兼收并蓄 , 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里 。 孔子主张礼 , 所以他教导弟子 , 虽然可以“博学于文” , 但不要把知识搞得支离破碎 , 还需要“约之以礼” 。 他问子贡是否认为自己是因为多闻多见多学才能多识?子贡反问难道不是这样吗 。 他却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 ”思想家需要具备用自己独立的思想来把各种知识结合为一 , 贯彻到底 , 形成系统 , 这是一般的两脚书橱们所没有的天赋 。思想家的思想就好比风琴的低音部 , 可以支配其他音部而不被其淹没 。 学者的思想则好比一部从A排到Z的字典 , 你看不到他的核心观点 , 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才是属于他自己的 , 他们连一本能够完全说明自己体系的书都没有 。纸上得来终觉浅 , 绝知此事需独思未成年人的理性尚未成熟 , 多阅读总是有益的 , 这是因为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精神起着引导作用 。 通过阅读 , 我们可以向那些伟大的精神学习 , 从他们那汲取营养 , 学到许多我们因个人水平限制而独立思考不出来的知识 。 但如果我们认为通过读书就能得到答案 , 因而不必去思考的话 , 那就糊涂了 。 读书就好比聆听一个旅人在讲述自己的见闻 , 他说得有声有色 , 你也听得十分入神 , 但如果你想对旅行地有一个有机的、清晰的和深刻的认识 , 那么还得自己去亲历一番 。叔本华说:“思想家与普通的书本哲学家的关系 , 类似于目击者与历史学家的关系 。 ”历史学家的笔法再出色 , 史料知识再丰富 , 他也无法写出亲历者笔下的那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 同样 , 靠阅读得来的知识远不如独立思考得到知识更能打上“我的”标签 。另一方面 , 经验得到的知识也不比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更为深刻 , 有些经验主义者凡事都要讲经验 , 认为亲历过就能得到真知 , 不需要进一步上升为思维 , 他们不知道经验之于思想就如吃饭之于消化吸收 。 吃饭如果声称自己是健康的全部意义 , 那就可笑了 。
推荐阅读
- 『西北风』下周冷空气不断,津城最高气温......
- 『新基建』让新基建释放更大潜能(人民时评)
- 吴先生:“性感美女”在线陪聊?可能只有你是裸着的!
- 「今日晋中」事发榆次!房子还没交!装修公司骚扰电话不断?是谁在拿个人信息牟利?
- 【田某】崩溃!男子花13万领的奖品,价值只有几百块
- 【人民网】海安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 各行各业订单不断
- 『猛犸驻马店』首屈一指 不断创新
- 「中国江门网」住宅起火屋内只有一男童热心邻居带着孩子先撤离
- #山东高法#没有借条只有转账记录,这25万元“借款”法院不支持
- 『中国法院网官方账号』浙江杭州:没有借条只有转账记录 这25万元“借款”法院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