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新冠病毒到底从哪来?专家梳理了一大堆证据(11)
至于"S型与L型"的论文 , 不仅同样用了RaTG13 , 导致盲目判断样本分化的先后顺序 , 而且犯了低级错误 , 把美国样本中测序不准、可能是C可能是T的位点 , 当作既有C又有T , 认为同时感染S型和L型 。
如果是L型更早 , 那么最早爆发的武汉L型多 , 时间上早期L型多 , 就都可以解释了 。 但原作者坚持认为是S型早 , 而不审视自己方法学上的问题 , 不得不拼凑一套传播力和毒力差异的故事 , 却没有其他证据支持 。 这套故事引发了各种遐想 , 可惜一切都建立于错误与过多的假设之上 。
如果一项研究本身不包括测序工作 , 而只是基于其他人公开的序列进行测序 , 其实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可以做 。 抢发一篇漏洞很大的文章 , 恐怕不是因为手速快、脑子好 , 而是同行更为严谨 。 这类抢发并不是什么好风气 。
后来 , 有报道称发现了与新冠病毒相似度达99%的穿山甲冠状病毒 , 是否就能够用来比较准确地溯源呢?结果是空欢喜一场 。 它们仅在编码E蛋白的基因上99%相似 , 整体上还不如蝙蝠冠状病毒 。 还有研究发现 , 某些穿山甲冠状病毒S蛋白(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区域与新冠很接近 , 蛋白质相似度高达97% 。 但这些只能说提供了野外重组可能的线索 , 离真正的源头还有距离 。
我接触下来 , 网友热衷讨论的问题 , 生物学家们基本都"毫无波澜 , 甚至有点想笑(也有想哭的吧)" 。 唯一让少数人感到有趣的是 , 冠状病毒的S蛋白中有个剪切位点 , 插入了4个氨基酸 , 被认为可能与致病性有关 。
不过 , 这种"意外"没有维持太久 。 3月初发表的研究发现 , 在狂测了200多个蝙蝠病毒样本后 , 取自云南的蝙蝠冠状病毒RmYN02有3个氨基酸插入 , 虽然有一个不同 , 但新冠的4个插入一下子就没那么"不可思议"了 。
文章图片
即使生物学家中间 , 之前对此事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 搞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会比较"重视"这个问题 , 搞生态的就比较淡定:我们对自然界种群的认识还差得远呢 , 在野外种群里一时没找到插入很正常 , 接着找呗 。
据我所知 , 有学者试图从美国的物种里寻找与这4个氨基酸完全一致的样本 。 因为文章还没有写出来 , 具体的摸索方向 , 先暂时保密 。 但这确实是个溯源的思路之一 , 祝愿他们成功 。
不过4个氨基酸数量太少 , 光凭这个不能完全确定来源 , 还需要看蛋白质整体的吻合度 。 王立铭教授也曾提醒 , 要注意避免"选择性注意"的错误:"只要它们(基因)彼此间的差异不是完全平均分布的 , 你总能找到一些地方的相似程度超过其他地方 , 你也总能找到少数几个地方是完全一样的 。 但是这种现象可能仅仅就是随机的产物" 。 如果只看4个氨基酸 , 犯这类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升高 。
单单比较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也不够 , 同时要比较基因序列 。 因为有些突变不改变氨基酸序列 , 基因的差异会比蛋白质显示的要大 。 无论如何 , 如果这个方向能得到确切的结果 , 确实是一条有趣的线索 。
总而言之 , 真要往前推来源 , 或证明来源在其他地方 , 现在有效的方法是:
·检测美国去年的流感病例
·检测意大利或其他国家更早的疑似病例
·寻找更接近新冠病毒的野外样本
可以提供传播链线索的是:
·寻找部分特定片段可能的重组来源
奥卡姆剃刀原则
回顾整个梳理过程 , 我们可以发现媒体、自媒体、社交平台用户犯了许多错误 , 比如标题党、误解基本原理、不看文献、不思考方法漏洞等 。
而且 , 很多轻易对病毒来源做出的判断或怀疑 , 都是基于对现有信息的误读或假设 , 甚至串联几个假设 , 看似"铁证如山""环环相扣" , 最后无非推出一个小概率甚至极小概率事件 。
推荐阅读
- 「特遣队」新冠病例激增 美启用秘密军事特遣队保卫华盛顿
- ##印度海军基地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已有21名海军士兵确诊
- 【美国】这次美国被孤立了 G7其他6国表达对世卫组织支持
- 『宇航员』新冠入侵国际空间站?俄载人航天总设计师确诊,曾接见宇航员
- #选举#法国“冒死选举”导致悲惨局面,多名市镇长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 [病毒]“甩锅”表演越起劲,蓬佩奥们越心虚
- 【美国】无视防疫规定,特朗普女儿跨州过节
- 疫情@黑科技?伊朗新发明:无需抽血,百米外检测新冠病毒,5秒出结果
- 「美国」美军到底是纸老虎还是黔之驴 通过这些事一目了然!
- 「赵本山」巅峰时期的赵本山到底有多牛:“一过山海关,有事找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