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到家」业务疯狂增长,「解禁」之后或将成为数字化改造的一部分( 二 )
文章图片
相关数据显示 , 截止 2019 年上半年 , 永辉超市的到家业务已覆盖 23 个省份、102 座城市、645 家门店 , 上线永辉生活、永辉社区购、京东到家、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多个平台 。 2019 年上半年实现销售额 13.3 亿元 , 月均增速保持 7.1% , 线上销售占比 3.4% , 同比提高 111% 。
据悉 , 当前沃尔玛、永辉、大润发、华润万家等排名前十的实体零售企业基本均采用了自建 APP 与接入第三方平台的「到家」模式 。 疫情期间实体零售企业的「到家」模式也显现出十足的「威力」 。 除中国沃尔玛业绩暴增 , 家乐福到家业务订单同比增长超 500% 外 , 大润发 , 华润万家的「到家」订单也实现高速增长 。 疫情之下 , 到家业务成为了香饽饽 。
02
疫情之后「到家」还火热吗?
但疫情终会结束 , 商超零售的到家业务在疫情结束后还会有如此旺盛的订单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 疫情通过商超「到家」服务采买生活必需品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
这种选择的「唯一」性也是促成「到家」服务暴增的因素之一 。
但「解禁」之后 , 线下门店恢复后 , 用户的选择面随之扩宽 。
在消费需求没有明显的增长时 , 线下流量的复苏势必会影响线上流量 , 「到家」需求减少 。
从商超角度来看 , 「到家」业务虽然在疫情期间为其带来了可观的订单与增长 , 但长期来看 , 「到家」业务还存在定位不明确 , 劣势明显等问题 。
1、定位不明确
商超发展「到家」业务 , 一方面是互联网冲击之下 , 门店客流下降之下的被迫选择 , 也是应对用户习惯改变的选择 。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彭建真认为 , (商超)开展到家业务的大背景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 , 消费者获取信息、商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 这种潮流是不可逆的 。 但商超对「到家」业务的定位暂时还不统一 。 有企业家认为 , 「到家业务」是零售企业的另一条腿 , 可以让零售企业走得更稳 。 「到家」是零售商的「到店」场景的补充 , 两者有明显的主次关系 。 同时也有人认为「到家」和「到店」同等重要 。 商超需要积极拥抱「到家」 , 未来「到家」会是零售商重要的渠道 。
2、「到家」劣势明显
商超发展「到家」业务无论是自建电商平台还是与第三方合作都存在成本高 , 缺乏粘性的劣势 。
成本方面 , 「到家」业务主要需求集中在生鲜上 , 生鲜品类本身具有冷链物流成本高 , 产品损耗高的特点 。 叠加商超「到家」服务中自建电商中开发、运营、维护等成本亦或者是与三方服务合作中「分成」成本 , 「到家」业务最终的盈利空间有限 。 有分析认为 , 大卖场做到家业务需要实现每单 25% 的毛利率 , 80 元的客单价 , 才能盈利 。 这个数据比较大卖场生鲜业务的传统 18% 左右的毛利率来说 , 差距不小 。
此外 , 商超「到家」业务还具有明显的流量不足 , 粘性不足的特点 。 当前 , 商超自建电商平台开展「到家」业务中 , 自营模式还缺乏吸引流量的有效渠道 , 同时在线上流量越发昂贵的当下 , 自主引流的成本也值得思考 。 即便是借助第三方平台开展「到家」业务 , 利用第三方平台本身的流量优势 , 也依然存在用户粘性不足 , 由第三方平台引入的流量复购率往往无法保障;用户数据不通畅 , 无法采集用户数据 , 商超难以利用数据调整品类 , 对优化商品有影响 。
因此 , 「到家」业务看上去似乎并没有那么光鲜 。
03
「到家」与新零售改造
推荐阅读
- 「缓税」青岛海关办理首笔加工贸易内销缓税利息免征业务
- ?内蒙古暂停满洲里机场经呼和浩特飞中转业务
- 哈尔滨3个督导组对13家商超防疫措施落实情况督导检查
- 『356』青岛港乘用车国际中转业务正式开通 356辆韩国现代汽车发运沙特
- 顺走■莱西老汉地头顺走电动车 民警仅用一个多小时追踪到家人赃并获
- 重庆:加快推进统一业务应用系统2.0版试点工作
- ▲联想中国智慧服务业务突破50亿元 刘军确立联想中国区新财年战略方向
- 税宣@青岛开发区税务局:税宣春风入商超 税企照面谋发展
- 「武汉生活」“解封”不“解防” 武汉商超防控一刻不松懈
- 【3月份国内快递业务总量达57亿件,同比增长17.3%】3月份国内快递业务总量达57亿件,同比增长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