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史书里的文明历史拼图( 二 )


在二里冈期遗迹中 , 考古队发现了包括房址、灰坑、灰沟、冶铜炉残迹等 。一座二里冈期半地穴式房址带有多个被灼烧过的壁龛 , 其中出土铜炼渣等冶铜遗物 , 与冶铜活动关系密切 。灰坑按形制可分为袋形、直壁、锅底及不规则形等 , 在多数灰坑内都发现了铜炼渣等冶铜遗存 。发现两座残存底部的二里冈期冶铜炉 , 附近均出土大量铜炼渣和少量残炉壁 。
此外 , 二里头、二里冈期陶器文化面貌分别与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或东下冯文化)、早商文化东下冯类型相似 。石器多为锤、杵、砧等 , 大部分可见明显的使用痕迹 , 其中一些沾染铜锈 , 多属冶铜工具;在二里头、二里冈期灰坑中还发现了用于铸造小型工具的残陶范、残石范 , 说明西吴壁遗址除冶铜外 , 还可铸造一些工具 。在二里冈期的灰坑中发现仿铜陶礼器、磨制石磬等级别较高的遗物 , 指示遗址在二里冈期具有较高的等级 。
戴向明还推测 , 因为遗址内没有出土制作铜礼器的陶范 , 所以我们判断 , 这个遗址并不冶炼制作礼器 , 而是冶炼原料 , 精细的礼器、武器等还是在“国都”控制力较强的地方生产 。
西吴壁遗址一系列考古工作 , 为人们呈现出夏商时期一种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作坊生产生活面貌 , 为深入研究早期冶铜手工业技术及生产方式 , 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与控制、开发、利用铜这种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湖北随州市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近6000字铭文都讲了啥
闻名世界的“曾侯乙编钟” , 让人们听到了来自中华民族战国时代的悦耳之音 , 也让来自几千年前曾国的曾侯乙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 。随着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的考古发掘 , 不仅曾侯乙出名了 , 他的祖先也出名了 。
[]不在史书里的文明历史拼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枣树林墓地出土铜礼器
这一家人 , 似乎都爱好音乐 , 还特别“啰嗦” 。墓地出土青铜器2000余件 , 其中青铜礼乐器近600件 。发现青铜礼乐器铭文近6000字(暂时未除锈 , 只是不完全统计) , 这是新世纪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批春秋时期金文资料 。其中 , 曾公求编钟铭文2496字 , 单件镈钟铭文达312字 , 是发现铭文最多的春秋时期单件青铜器 。
枣树林墓地位于湖北省随州市东城办事处文峰社区 。2018年3月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枣树林联合考古队对墓地已勘探的86座春秋曾国墓葬进行发掘 , 取得了重要收获 。
枣树林墓地与近年发掘的文峰塔地均属于义地岗古墓群 , 后者发现有曾侯选、曾侯丙等曾侯墓葬 , 是一处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曾国贵族墓群 。墓地5座“甲”字形大型墓、19座中型墓、62座小型墓分别为曾侯及其夫人墓、高等级贵族墓和低等级贵族墓 。墓葬均为东西向 。其中5座“甲”字形大墓分三组由北及南排列 , 每组北部为夫人墓 , 曾侯墓居中 , 南部东西两侧分别葬有马坑和车坑 , 中、小型墓葬分布在大墓外围 。三组大墓墓主分别为曾公求及夫人渔、曾侯宝及夫人芈加、曾侯得 。
枣树林墓地弥补了春秋中期曾国的缺环 , 以考古发掘最完整的材料构建了中国周代封国中最重要的文化序列 , 构建了江汉地区青铜文化的一个标尺 , 在曾国乃至两周考古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曾国在西周早期至战国中期的存世阶段 , 从国君到中小贵族的墓葬、中心区域遗存都有揭露 , 曾国成为商周考古中物质文化面貌揭示最为完整、全面的诸侯国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郭长江介绍:由于枣树林墓地的考古发掘 , 曾国历史从传世文献记载不明 , 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国君世系、社会阶层、文化面貌 , 体现出考古写史的作用和意义 。
那么 , 从曾侯一大家子留下的近6000字的铭文中 , 我们具体能够解读出什么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