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苔儿讲健康]心理专家跟你聊聊“心事”,抗疫一线归来、上班族、留学家庭

图说:活动现场来源/新民晚报采访人员徐易飞摄(下同)
当疫情防控形势逐渐稳定 , 上海陆续迎回一线抗疫医护英雄们 , 整个城市也在逐步复工复市中复苏 。 然而 , 英雄归来 , 莫忘问一问他们的“心事” 。 在昨天下午的新民健康大讲堂暨新民科学咖啡馆特别专场“抗疫时期的心理援助”系列大直播之三“疫去春来 , 你的心情和睡眠还好吗?”中 , 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医师谢斌特别强调 , 心理问题可能会在抗疫英雄们的休整期逐渐凸显 , 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也会找上门 , 因此 , 疫情结束不代表心理援助画上“句号” , 给英雄送上掌声鲜花的同时 , 也要及时按上心理“解压阀” 。
【[海苔儿讲健康]心理专家跟你聊聊“心事”,抗疫一线归来、上班族、留学家庭】此外 , 谢斌也提醒 , 城市逐步复工复市 , 市民也要学着从疫情里“走出来” , 尽快调整节奏回归日常生活 。
主办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体育局、市科学技术协会、新民晚报社
协办单位: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健康促进中心、市科普事业中心、新民晚报民生新闻中心
一线医护:心理跟踪至少一年
身处救援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是令人敬佩的“逆行者” , 然而 , 抗疫近两个月 , 体力长期透支 , 精神高度紧张 , 加上面临太多生死抉择 , 恐惧、紧张、委屈、无力等各种复杂情绪会悄悄纠缠上他们 , 让不少人出现心理问题 , 甚至无法安心入眠 。 “脱下隔离服 , 医护人员其实也是普通人 , 有情绪很正常 。 奋战在一线时 , 他们的心理问题通常以焦虑为主 , 而结束工作后 , 部分人的情绪会出现抑郁 , 严重者甚至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 大部分的情绪问题会随着疫情结束逐步恢复 , 但也有人无法走出抑郁 , 需要专业介入和治疗 。 ”
图说: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医师谢斌
其实 , 上海派出第一支援鄂医疗队时 , 心理援助也“随队出征” , 心理医生除了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外 , 也一直在对医护人员开展心理疏导 , 而随着援鄂医疗队逐步回撤 , 心理援助也在及时介入 。 谢斌透露 , 6个回沪医疗队集中隔离观察点都已经配备了由精神科专家和心理治疗师组成的“解压”组合 。 “我们也已制定了针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方案 。 此后 , 一线抗疫医护人员心理跟踪将长达至少一年 。 ”
“首先 , 专业心理团队会用各种有效又能被接受的方式 , 对抗疫英雄开展心理评估 。 心理评估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心理陪伴或让人宣泄的方式 。 ”谢斌说 , 医护人员情绪问题可能由很多原因导致 , 不能简单化归因或者评判 。 “比如 , 某护士看到自己护理的患者去世 , 突然失控痛哭 。 这不一定是哀伤反应 , 也可能是她过度疲劳、紧张、委屈、想家等原因累积后一种情绪总爆发 。 因此 , 处理这些问题也要高度个体化 。 有时 , 建议她好好休息一下 , 或鼓励对方把心里最难表达的想法表达出来 , 甚至给一个理解的眼神或拥抱都可能把问题解决 , 但有时则可能需要帮助他们分析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 学会放松和放下 。 当医护人员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时 , 药物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综合治疗手段 。 ”
上班一族:积极喘息比葛优躺更好
国内疫情趋于稳定 , 复工复市如火如荼 。 新的阶段也迎来了新的心理困惑 , 除了一线医护、新冠肺炎病患和病患家属、精神障碍病患的情绪问题外 , 复工“综合征”让人有点烦恼、有点迷惘 。 有网友说 , 时间过得太快 , 过去两个月的忙都和疫情相关 , 还没喘口气就突然要回归常态 , 有点措手不及 。 甚至有网友调侃 , 恨不得把今年“轮空” , 直接将明年改为“2020” 。 即便是心理界“大咖”谢斌也坦言 , 他自己也因为疫情打乱了全年工作计划而心生焦虑 。
“之前工作忙是围绕着抗疫 , 之后工作忙是全年任务被压缩到大半年里完成 。 在两种状态间切换 , 想喘口气的心态是正常的 。 要调整这种心态 , 如何合理分配好时间显得更为重要 , 积极地‘喘息’比‘葛优躺’更好 。 ”谢斌支招说 , 一方面 , 可以将耽误的计划和未来计划重新列份目标清单 , 分出目标的轻重缓急 , 在一个个完成的过程中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把控感 , 另一方面 , 调动内在的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 , 可以增加一些积极的休息 , 比如 , 参加运动或做感兴趣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