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女生、女神……词是怎么变味的
今天是国际妇女节 。英语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 法语Journée internationale des femmes 。这里 , 先祝诸位女士、女子、女郎、女性朋友们 , 节日快乐 。——嗯 , 我也有点把不准 , 该怎么称呼 。头几年吧 , 有声音反对“妇女”这说法 。 之后 , 我看到过 , 有提议改成女神节、女王节、女生节 。细想 , 好像哪里不太对 。尤其是 , 对语言敏感一点的话 , 会觉得 , 好像哪个词都不够准确 。 如果直接叫女性节 , 又有点……生硬?我小时候 , 妇女这个词 , 不太出现在口语里 。 谁如果称呼别人“这位妇女” , 觉得不是很礼貌 。 似乎妇女这个词 , 更多出现在书面文字、广播喇叭里 。 比如我在外婆以前待过的厂里 , 听到喇叭说 , “妇女同志们请到第二食堂集合 。 ”所以妇女这个词很中性 , 很对路 , 但我理解为什么许多女性朋友不喜欢这词:因为语境的缘故 , 现在说到妇女 , 至少我自己 , 总会想到双职工家庭劳动妇女的形象 。使用的语境 , 是会改变词意味的吧?女子 , 这个词在金庸小说里挺常见 。 没啥感情色彩 。 但在现代口语里用起来 , 常有隔了一层之感 。好好说着话 , “刚才遇到的那位女子” , 总有些出戏;得说成“适才/方才那位女子” , 感觉就好一些 。大概女子这个词 , 偏书面 , 不口语 , 且偏古 , 日常生活里用来 , 也不大对吧?女人 , 这个词如果不在讨论两性的书面用 , 就会觉得失之礼貌 。“女人 , 请把那个碗递给我” , 大有颐指气使的味道 。“女人 , 你引起了我的注意” , 这是霸道总裁的口吻 。小姐这个词 , 很早就不好用了 。 1990年代的喜剧作品里 , 就常有类似桥段 。 男:“小姐……”女:“说谁小姐呢?你才小姐呢!”说来说去 , 还是被某个职业 , 把这词搅变味了 。明清小说里称娘子、小娘子 , 现在当然也不能用了 。还是小孩子比较方便:对陌生女性称姐姐、阿姨、奶奶 , 都显得亲昵 。成年之后就麻烦了 。 姐姐不能叫 , 把人叫老了;阿姨这词 , 更容易招恨 。 也不能随便叫人妹妹 , 那是轻薄无行 。互联网初期时 , 有人称美眉 , 现在再叫 , 那就土得掉渣了 。我有天津朋友说 , 管人叫姐姐(读成类似于结节?界节?我把握不好) , 人家不会恼 , 错不了 。现在网上叫人小姐姐 , 好像也不错 。 姐姐表尊敬 , 小姐姐又显亲昵又捧人年轻 , 嗯 。我一度觉得 , 称“姑娘”挺方便的 。 这不江湖少侠看见女孩子 , 称一声姑娘 , 不远不近不亲不疏 , 人家也不会瞪眼竖眉把你当田伯光追着砍 。但我一位北京的女性朋友说 , 她们女孩子圈子里 , 互相称姑娘 , 甚至自己称姑娘 , 挺好 , 有种女生宿舍的亲近感;男人称姑娘 , 总有种老大爷问路的感觉 。唉 。世纪之交 , 街上搞促销的 , 很流行称呼“美女”“帅哥” 。 于是这两个词也很快用滥了 。最初这两个词是夸人的 , 现在搁大街上 , 谁叫你一声“美女”、“帅哥” , 估计也不太会有人引以为荣吧?女孩子和女生这两个词 , 我小时候看书时 , 还有专指:前者基本就是女童 , 后者基本是女学生 。后来我年纪稍长 , 发现女孩子这个词类似于英语girl , 范围变宽了 , 一度可以覆盖一切未婚女子 。女生这个更宽了 , 尤其在海峡对岸 。 早年有个相亲节目叫《非常男女》 , 我妈爱看 , 我有时也听一耳朵 , 总看见三十多岁的男女对谈 , 说“我们女生 , 你们男生”——我猜他们也不是学生了 , 大概 , 那边就是习惯用男生女生 , 代指男人女人吧?说起来 , 世纪之交时 , 因为徐怀钰那首《我是女生》 , 导致我们那里说起女生这个词 , 总觉得是个台腔少女 , 用类似于徐怀钰(后来是林志玲)的口吻在说话 。您一定也发现了:一个词使用的语境、场合与意思 , 会对词汇乃至群体本身 , 产生影响 。比如吧 , 女神这个词 。在我小时候 , 女神这个汉语词 , 真正璀璨堂皇 。一百年前 , 还有诗人写《女神之再生》:“姐妹们 , 新造的葡萄酒浆 , 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 , 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那时 , 女神这个词 , 带着希腊神话式的崇高优雅色彩 。 哪怕在日语里进入流行文化了——比如《女神的圣斗士》 , 比如《女神异闻录》(题外话:刚出来的P5R中文版 , 真值得再打一遍哦……)——也还没那么糟 。所以女神这个词 , 什么时候开始变味的呢?好像是 , 跟高富帅这类 , 专门物化人群的词 , 搁一块久了之后 , 就慢慢变了?大概 , 语言就是这样:为了社交的方便 , 为了细化对象 , 会慢慢地分化出来 。所以妇女、女子、女人、姑娘、小姐、女士、女神、女性、美女、小姐姐、姐姐、妹子、妹妹等等等等 , 对应了不同的语境 。越是细化 , 越是扭曲原意后再大量使用 , 就越会强化某个词的意味 。想来 , 词被细化、滥用和扭曲 , 许多是因为商业话术 , 比如沿街促销的都要喊“美女帅哥” , 类似于有段时候 , 出租车司机都要喊“老板” 。也有些词 , 纯粹是小圈子黑话 , 意思完全扭曲之后 , 再推广到大众使用 。大概 , 越是不同圈子 , 对同一个词 , 越会有不同的看法 。即 , 妇女、女子、女人、姑娘、小姐、女士、女郎、女神、女性、美女、小姐姐、姐姐、妹子、妹妹这些词 , 只所以会带出不同的意味 , 是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语境和诉求 , 在将这些词的意味定型 。越是在词汇上推陈出新地玩花样耍俏、将对象细分、将圈子割裂 , 将意思扭曲 , 群体就被越来越分裂 。于是 , 当今天这个节日来临时 , 需要一个词来(礼貌地)总括女性群体时 , 总好像 , 哪个词都不是很对了 。我个人觉得 , 其实把今天的节日直接叫做“女节” , 也挺好 。但因为现代汉语口语里 , 习惯说双音节词 , 所以大家也总是在找一个双语词 , 来给节日做前缀 。说来说去 , 也无非这个意思:当我们为妇女节这个称呼纠结时 , 觉得女神啦女王啦妇女啦这些词被用变了味的时候 , 可以稍微琢磨下 。本来 , 许多所谓新词流行词 , 就是作为商业话术(满街叫美女帅哥的人们)或小圈子玩梗(高富帅女神之类的搭配)起来 , 然后慢慢变味的 。有太多新词本身毫无意义 , 意思扭曲 , 用到发滥 , 滥到终于没法再用 。比如“我和我的小伙伴” , 比如“蛮拼的” , 比如“蓝瘦香菇” 。大量滥用 , 除了一时的新鲜感外 , 也就是让这些词变得令人不再想用 , 让我们的日常词汇被污染 。我们要尊重女性 , 也包括尊重其他任何群体 , 就可以考虑这么开始:如果可以 , 尽量少用乱七八糟扭曲物化女性或其他群体的商业话术 , 以及类似的黑话新词 。更简单一点:好好说话 。不然 , 真有一天 , 词的意思都被污染完了 , 我们连找个适当的词来表情达意 , 都没法子了 。——比如 , 这两天 , 感恩这个词 , 意味就有点变了……来源:豆瓣网
推荐阅读
- 『郭某牛』安徽某大学老师杀死19岁女生:控制欲很强,曾扬言“分手让你拿不到毕业证”
- 【小杨】初中女生花3000多元买猫!父母找上门退货,结果很烦心
- [掌握眉山]眉山一妇女借新钱还旧债 有人最高“被借”近3000万
- 「杨女士」14岁初二女生开学报到当天离家出走,平时成绩好走前称不愿读书
- [猛犸许昌]许昌襄城县妇女关玉枝,人称“现代嫂娘”,照顾患精神病小叔子23年
- 「徐女士」北京国贸地铁站女生遭异性背后强搂,5人见义勇为将其逼到角落并报警
- #姚丽#15岁女生在北京大兴上学路上失踪,现场只有一只鞋!母亲寻找12年不放弃!
- 「此时文山」文山一初三女生网络交友辍学离家欲“结婚”
- 「晨常德」审计娘子军找到“娘家”——市审计局召开妇委会成立暨第一次妇女大会
- 「河青新闻网衡水新闻」【抗“疫”之战 巾帼礼赞】众志成城 天佑中华 ——记桃城区河东街道石家庄村妇女同志 抗击疫情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