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第二个「姚明」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第二个「姚明」
作者 / segelas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这个问题的答案 , 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 第一:我们站在当下所看到的姚明 , 是完全由 CBA 环境所培养出来的吗?第二:一个国家当中的篮球热度和氛围 , 与球员的水平是否有必然联系呢?首先 , 先来看第一个层次 。 作为本时代的人 , 当我们站在当下 , 去回过头去追溯姚明活跃的十几年前时 , 总会下意识地犯一个错误:将完全体的姚明代换到当时 , 将 cba 和 nba 时代的姚明捆绑起来 , 认知为同一个体 。由此 , 我们才会不由自主地认为 , 是当时的 CBA 培养了姚明 , 或者更准确地说 , 开发出了姚明的潜力 。 而对比十八年前 , 现在无论是 CBA 的职业化程度、市场价值 , 还是民间的篮球氛围 , 都仿佛旧貌换新颜 , 才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们却为何培养不出姚明了呢?事实上 , 从球员自身来说 , 姚明从一个 CBA 统治级别的球员 , 上升到中国篮球历史第一人的本质性飞跃 , 靠的并不是所谓的中国篮球氛围 , 而是美国篮球氛围——他是去了 NBA 之后 , 才获得了这个质变高度的提升的 。在 CBA 时代的姚明 , 厉害吗?当然了 。 在 2002 年 , 姚明奔赴 NBA 前的最后一季 CBA 中 , 他率领上海大鲨鱼队拿下了震古烁今的 23 连胜 , 个人常规赛可以砍下 32.4 分 18 篮板 4.8 封盖的数据 , 全面统治了攻防两端 。 尤其是 4.8 个盖帽 , 问问贾森.基德和肯扬.马丁 , 在 2003 年 NBA 总决赛中 , 带着新泽西篮网队迎接场均 5.3 盖帽的蒂姆.邓肯时的感受 , 就足以明白这份数据在防守端的象征意义了 , 而姚明直接将这种象征意义延续了一整年 。而在 2002 年总决赛中 , 姚明更是独揽 41.3 分 21 篮板 3.9 盖帽 , 并且在第一场比赛里就打出 21 投 21 中的完美效率 。 而在失去姚明的下赛季 , 卫冕冠军上海大鲨鱼就干脆地滑到了跌出季后赛的水平 。 可以说 , 姚明的存在 , 让一支平庸的球队变成冠军 , 让现在看上去并不那么名副其实的李秋平教练成为了“小诸葛” 。 这一切 , 都彰显着 NBA 生涯开启前 , CBA 版姚明“完全体”的超强实力 。但是 , 如果你要以此就断言 , 当时的姚明就是中国篮球历史第一人 , 始终感觉少了点什么 。 甚至于 , 就算在当年度的 CBA 中 , 他的时任第一人位置都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 至少 , 他并不比当时的刘玉栋、胡卫东更强 。 就在上海队夺冠的那一年里 , 刘玉栋常规赛 36.4 分力压姚明成为得分王 , 而在总决赛中 , “战神”与“小巨人”也杀得难分高下 — 第一场刘玉栋 43 分 8 板 5 助并赢得胜利 , 第二场刘玉栋狂砍 43 分对姚明的 26 分 23 板 , 第三场刘玉栋 47 分 10 板对姚明的 46 分 23 板 , 第四战刘玉栋 53 分对姚明 56 分 。当然 , 在当时得中锋者得天下的传统篮球时代 , 姚明这样一位现象级杀器的存在 , 战略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 上海队最终还是 3 比 1 战胜了王治郅离开后的八一队 。 但从数据来看 , 姚明并不能完全压制刘玉栋 。 这一结果 , 也充分地反映在 FMVP 的评选中 — 刘玉栋成为了败方 FMVP , 俨然 CBA 版的杰里.韦斯特 。 FMVP 的评选 , 十足地表现出当时姚明之于 CBA 的地位:超强 , 但并非独一档 。更何况 , 这时候的刘玉栋 , 已经是一个膝盖严重受伤 , 并不在完全巅峰期的老战神了 。而当我们把视角放宽到国家队 , 那么 CBA 版完全体的姚明与 NBA 时代的姚明 , 其差距就会显得更直观一些 。 CBA 版的姚明 , 对于中国男篮比赛的影响力 , 并没有后来那么大 。首先 , 在姚明初露头角的 2000 年悉尼奥运会上 , 他场均只有 10 分 6 篮板 , 显然谈不上对国家队的太多影响作用 。 而经历了两年的磨练后 , 2002 年 , 就在姚明即将参加 NBA 选秀的当口 , 他随同国家队一起参加了夏季的四国邀请赛 。 这个比赛中的姚明 , 完全看作是 NBA 时代之前、经由 CBA 和“中国篮球氛围”所培养下的大成品了 。第一场比赛 , 中国队对阵几乎没有 NBA 球员的意大利队 , 在对方主要采取人盯人的防守策略下 , 姚明确实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 砍下 28 分 , 但球队输掉了比赛 。 第二场 , 姚明面对二队出征的南斯拉夫队 , 基于国家队整体实力的优势 , 轻松拿下对手 。 但到了第三场 , 当澳大利亚队利用自己精壮的传统高内线对姚明进行绕前防守、并配合以多人包夹和锋线抢断时 , 姚明就明显失去了一对一时的强势 , 全场只拿下 8 分 , 并且让澳大利亚全队在全场篮板数上赢了中国 17 个 。毫无疑问 , 在 CBA 时代的姚明 , 即使是大成之体 , 在 CBA 中已然亮出了“几乎到达想象力极限”的强力 , 但不足依然是致命的:力量的缺陷 , 让他在西方强壮中锋和包夹的面前难以顺利卡位 。因此 , 姚明的飞跃 , 那些我们站在当代看到的“可以一己之力扶起国家队之倾覆”的巨大比赛影响力 , 更多地来自于脱离国内环境后的美国环境 , 来源于 NBA 对他的训练和提高—- 更科学的饮食调教 , 更进阶的力量训练 , 更符合篮球发展方向与球员自身特点的技术打磨 , 以及很重要的 — 更外放的文化所带来的领袖性格培养 。也许会有人说:那是因为姚明在 CBA 并没有打更长时间 , 如果时间更充分 , 那么姚明在 CBA 的氛围下也可以做到这些 。 那么 , 就来看看 2004 年的奥运会吧 —- 距离姚明离开 CBA , 只有短短两个赛季 , 姚明所取得的巨大改变 。首先 , 在场上的部分 , 姚明还并没有表现出后来在姚麦组合时代的火箭队与 2008 年奥运会中那种“面对多人包夹也丝毫不惧”的强势 , 因此 , 在中国队当时外线的李楠、朱芳雨、郭士强、刘炜等人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投射支援 , 惩罚对手的收缩策略 , 拉开内线空间的情况下 , 姚明面对着阿根廷和意大利的包夹防守时仍然显得有些狼狈 , 个人数据与球队战绩都不甚好看 。阿根廷当时的领军人物 , 仍然长发飘飘的吉诺比利甚至直言不讳:包夹姚明 , 就拿下了中国队 。 显然 , 仅仅在 NBA 磨炼两年的姚明 , 还不足以完成自己的质变 — 在西班牙的比赛中 , 他也在和灰熊时代的保罗.加索尔的对决中占不到太多便宜 。但是 , 即便如此 , 姚明也已经展现出了相对于 CBA 时代的提高 。 面对球员个人能力相对平庸的新西兰 , 即使对手多人包夹 , 也无法限制姚明拿下 39 分 13 篮板 , 而到了打塞黑的出线之战 , 姚明更是 27 分 13 篮板 , 将对位的快船队中锋德罗布涅克打到 5 犯 , 率领球队拿下比赛 , 进军八强 。而比单纯的数据更加深层次的是 , 姚明对于中国队的场上与场下 , 所展现出的巨大领袖作用 。 在场上 , 姚明真正变成了中国队的中流砥柱 — 小组赛整体 , 得分占全队的 43.2% , 篮板 28.5% , 出手 23.8%;而具体到比赛中 , 与塞黑的最后两分钟 , 姚明先是四罚全中 , 而后完成对博迪洛加的关键封盖 , 几乎一己之力在攻防两端决定了比赛 。而在场下 , 姚明体现出了强大的领袖气场 , 在首战窝囊败北于西班牙后 , 姚明接连公开发声:“悉尼输给美国 47 分后再也没输过这么多 , 中国篮球醒一醒!”“在这里谁也别把自己当球星”“国内最缺的是身体 , 现在逐渐形成了一种认识 , 认为应该靠技术打球而不是身体 , 我认为这是错的” , 以及那句姚明自己到现在作为篮协主席 , 也在通过红蓝分队和国家队参与 NBA 夏季赛等政策 , 始终坚持执行的 —-“希望大家回到地方队后 , 能够成为种子 , 去告诉其他人我们在奥运会上听到看到的 , 以及所有的差距” 。在首战中队友出手选择过于保守、缩手缩脚的情况下 , 姚明用自己的语言刺激着队伍 , 让他们能够知耻而后勇 , 从这些怒斥和讽刺中得到激活 。 对比四年前的悉尼、甚至两年前的四国赛 , 姚明的领袖担当得到了质的提升 。显然 , 技战术环节在应对强力中锋和包夹时的提高 , 球队影响力和整体作用的升级 , 以及领袖气质的培养 , 都不是 CBA 环境 , 而是短短的两年 NBA 时光中的所得 。 如果姚明在 CBA , 给予他两年时间 , 他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吗?参考他 CBA 最后两年中已经有点缩小的进步幅度 , 以及对于国家队的领袖意识 , 似乎并不能让人过多看好 。而在后期 , 随着姚明在 NBA 的时日愈久 , 他更是成长为 NBA 级别的统治内线 , 在中国队的比赛中更是一柱擎天 。 北京奥运会中 , 虽然身上带伤 , 但姚明依旧拿下了 19+8 的场均数据 。 而场均数据看不出的 , 则是他在技战术环节的巨大提升 —- 杰夫.范甘迪对他的力量路线培养 , 让他在身体和技术构成方面真正成为了 NBA 传统时代的那种重型中锋 , 从而不再惧怕任何包夹 , 而是神挡杀神 。 即使在对阵德国队时面对着克里斯.卡曼(在快船时期 , 此公也是内线防守一把好手 , 篮板盖帽护框一把抓)和德克.诺维茨基的双塔 , 依旧拿下 25+11 。而从领袖力上 , 他也进一步进化 — 无论是对孙悦著名的“你出这个门就别想参加奥运会” , 还是对美国比赛中“我还有三个犯规可以和你们玩” , 以及对卡曼挑衅的“我会让他知道这里不是 NBA” , 都很大地提振了中国队面对强敌的士气 。 而这种领袖力落到比赛的结果中 , 就变成了:四年前脆败的西班牙 , 这一次只是险胜中国 , 而与科比.布莱恩特、勒布朗.詹姆斯等人齐聚的复仇者联盟版美国队 , 也一度打的不落下风 , 场面上不乏亮点 。因此 , 我们以今人的眼光 , 回溯看到的完全体姚明 , 并不完全是 CBA 的环境和中国篮球氛围下的成果 。 其潜力的开发 , 能力的打磨 , 风格的修正 , 领袖气质的养成 ,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 NBA , 以及它所属的美国篮球氛围 。 而中国篮球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 更多是前期环节的:巨大的人口基数促进了这样一位天才的诞生 , 较为完善的体制给予了天才初期的发掘和引领 , 信任他的教练和球队给他创造了实战打磨的平台 , 以及很重要的 —- 相对开明的政策 , 促成了天才向美国的输出 , 从而创造了进一步提高的机遇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我们很难去断言:现在看到的完全体姚明 , 是百分之百由中国篮球氛围和 CBA 联赛培养出来的 。那么 , 这里又延伸出了一个问题:CBA 和中国篮球的氛围 , 确保了中国的篮球人口 , 从而最大化地提供了人才库 , 并给予这些人才以职业化的机会 , 那么 , 如果现在我们继续开明 , 继续输送人才到 NBA 中去 , 是否就可以诞生第二个姚明了呢?CBA 和中国篮球的良好氛围 , 确实对篮球人口的基数提高起到着很大的作用 。 但是 , 这并不意味着当今的 CBA 继续外输人才 , 就可以获得下一个姚明 —– 现在政策比原来开明多了 , 篮球氛围和篮球人口也肉眼可见地提高多了 , 但参与选秀者从易建联到周琦 , 投身夏季联赛者从 2004 年的刘炜到丁彦雨航和阿布都沙拉木 , 这些中国篮球的精英 , 并没有任何一人成为了姚明 , 甚至都无法做到最基本的“不被 NBA 淘汰” 。这其中 , 就有了姚明在 NBA 取得成功、并借此获得美国篮球先进的培养机制打磨、成为完全体的另一个充分必要条件了:个人的性格因素 。姚明在美国的成长 , 其中体现了他个人的很多特质 。 他的情商好 , 随和幽默 , 善于妥善处理美国社会和舆论的无意间的不友善 。 查尔斯.巴克利对他的“得 19 分我就亲驴屁股” , 他回之以“那我就天天得 18 分吧”;NBA 常规赛首秀 0 分 2 板 , 被斯蒂芬.马布里的变向摔在地上 , 而后续的第一个月比赛也表现不佳后 , 他也足以自行消化美国人的调侃和中国人的焦虑 , 排除掉所有声音 , 保持专注;而在后边 , 他也面临着“这种表现也能进全明星”“他不是中国人的话根本无法在 NBA 成功 , 他被看重的是市场”等等的长久持续性非议 , 而他始终是泰然处之 , 没有被过多影响比赛表现 。事实上 , 如果我们排除掉政治层面 , 而聚焦于非官方的民间 , 那么可以发现:非官方的美国人 , 其实对中国人是不太带有过于表面化的强烈敌意的 。 他们的很多反应和言谈行为 ,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下或许会被看作是“攻击”“敌视” , 但在他们较为外放的文化价值观下 , 更多程度上都是一种娱乐为最优先级诉求的存在 。就像巴克利“逮谁损谁”的大嘴 , 沙奎尔.奥尼尔的五大囧系列 , 以及奥尼尔在科比追思会上所说的“我和科比很早就和好了 , 互相攻击只是为了让你们有的看” 。 他们会去消遣中国球员 , 也会去消遣德国球员、希腊球员、加拿大球员、阿根廷球员 , 甚至他们自己的美国球员 。 在很大程度上 , 这一切与具体的球员或者国家、体制、意识形态 , 都没有太直接的关联 , 而是对个体进行的娱乐化消费 。而在这种时候 , 由于文化价值观不同, 中国球员往往容易较真过度、或者自感尴尬 , 从而无法展现与美国人对等的娱乐性 。 此时 , 球员就万万难以融入 NBA 的整体氛围了 。 性格相对内敛的易建联 , 在 NBA 辗转各队而始终无法获得稳定的一席之地 , 除却打法风格和身体条件的问题之外 , 无法融入当地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相比之下 , 姚明的适应力无疑是超强的 。 在 NBA 生涯的第一年 , 他就可以和史蒂夫.弗朗西斯与卡蒂诺.莫布里这种完全的黑人文化体现者处好关系 , 面对着弗朗西斯的“金链、名表、豪车、夜店、兄弟”式的言谈话语和行事风格 , 给予求同存异式的尊重和积极回应 , 在洁身自好与响应对方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 —- 这种平衡的能力 , 后来也被他用到了与篮协和体委的相处之中 , 进行了自身改革与官方诉求的良好平衡 。当然 , 毕竟是第一年 , 在全明星赛前 , 面对科比的打闹嬉戏与“RELAX” , 姚明仍然显得有些拘谨 。 但到了第二年 , 再次站到这个场地上 , 他就自然了很多 , 这体现在了更频繁的笑容之上 , 也体现在 16 分的数据中 , 更体现在了训练中喂给安德烈.基里连科的空中接力 。 而到了职业生涯中后期、以及退役之后 , 姚明更是在 NBA 球员圈里长袖善舞 — 他可以在名人堂仪式上和阿伦.艾弗森互相调侃 , 也可以和沙奎尔.奥尼尔你来我往 , 更可以在休斯顿的球衣退役仪式上妙语连珠 。因此 , 融入了美国当地的文化氛围 , 是姚明在 NBA 自如打球、融合队伍、获得信任、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 而天赋比姚明只高不低的王治郅、运动力出色而始终被抱有期待的的易建联 , 都因为性格而或多或少受阻 。 这是个人性格的问题 , 并非中国篮球氛围可解 。所以 , 在第一个层面上讲 , 姚明取得当代人眼中的“完全体成就” , CBA 和中国篮球氛围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挖掘并引领人才 , 输出人才 。 但是 , 让姚明取得最大的质变提升的 , 是 NBA 和美国篮球的先进科学机制 , 而非 CBA 。而如果我们来到第二个层次 , 脱离球员 , 而从行业角度来看 , 那么 , 或许会存在这样一个事实:行业氛围的火爆 , 国家队成绩和球员水平 , 往往并不是绝对挂钩的 。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 , 某个体育项目在民间的受众基础 , 很大程度上要靠职业联赛的火热来带动 —–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 没有资本的流通、商业的运作、品牌的打造、消费市场的挖掘 , 任何的市场行为都不足以形成 , 那么项目在民间的人气自然要取决于国家运动队成绩:乒乓球 , 排球 , 都是这样集体体制孕育而生的“国球” 。但是 , 到了市场经济时代 , 职业体育的模式出现 , 一切的基础就变成了市场 , 而不完全是单纯的竞技 —- 即使国家队成绩再好 , 也从唯一决定因素退化成了“因素之一” , 推广与运作这些商业层面的市场开发 , 对民间选择上的影响作用极大 。固然 , 国家队成绩出色 ,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民间对职业联赛的关注度、并进而带动民间对这项运动的参与度提高 , 最终在整体上带升所谓“氛围” 。 但这并不是提高职业联赛发展程度、品牌价值的唯一方式 。 对于联赛而言 , 国家队的成绩和荣誉 , 并不是火爆的必要充分条件 , 国家队的好成绩 , 职业联盟运作出的话题性 , 甚至某种娱乐化的契机 , 单纯的砸钱推广 , 都可以提升关注度 , 只是效果不一罢了 。归根结底 , 商业化开发程度 , 才是职业氛围以及其所带动的民间热度的重要因素 。 当一个项目的联赛拥有了充分的职业化程度 , 那么它就具备了商业化的条件和潜力 。 而一旦有资本进入 , 那么市场运作就会高速地开始转动起来 。 初始的资本投入带来了初期的话题性 , 起手的市场化运作和市场开发推广开辟了初阶的消费人群 。 这两者就带来了来自于民间的关注度 , 从而让联赛确立了初步的品牌价值 , 随之带升了项目在民间的热度 。 而下一步 , 品牌价值的建立、消费市场的明确 , 联赛商业价值的提高 , 就可以吸引来更多、更大的资本 , 从而让这一切运转变为雪球越滚越大的正向循环 。最终 , 以职业联赛的商业化价值为基础 , 民间对联赛的关注度才得以提高 , 形成讨论的话题性 , 即所谓的“热度” , 并且促进民间对此项目的参与热情 。 二者结合 , 成为从职业到民间的整体“篮球氛围” 。譬如说 , 中国女排 , 羽毛球 , 乒乓球 , 都拥有出色的国家队成绩 , 但职业联赛的发展并不能超过篮球 。 排球联赛 , 居于中国三大球职业联赛热度之末位 。 其中相对较好的乒乓球 , 是靠着对张继科、马龙等一批球员的娱乐化饭圈经营 , 才有了一定的商业化水花 。 就算是商业拓展 TOP 行列中的篮球 , 中国女篮成绩明明远好于男篮 , 但 WCBA 的市场热度和品牌价值也远远不及 CBA—- 即使在去年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赞助额最多的女篮联赛 , 也不过千万之数 , 且与李宁的赞助合作还需要与 CBA 进行绑定销售才能成功 。而正面例子 , 则是中国足球 。 中国男足的成绩不必多说 , 但中超联赛的热度却堪称中国职业联赛之最 。 而在十余年前 , 从 2002、2003 的末代甲 A , 一直到 2007 , 2008 年左右的中超第一个五年的时期 , 中国足球联赛还处于门可罗雀的状态 —- 电视转播难以卖出高价 , 比赛现场门可罗雀 , 只有北京国安、山东鲁能、上海申花等少数几家俱乐部 , 还勉强能够维持一些球队的人气 。而从那个时代到现在 , 中超联赛在品牌热度上的巨大飞跃 , 原因无他 , 就是恒大为首的地产资本 。 他们带来了热钱 , 大手笔的引援 , 带来世界知名的球星 , 从而带来话题性 。 再配合各俱乐部和足协对于假赌黑的清除 , 重塑了联赛的竞争性 。 由此 , 中超的市场就形成了 。而市场基础转好 , 引导出大的话题性 , 从而吸引更多地产商来投资 。 正如京东和苏宁等电商投资电竞战队一样 , 所有投资都是投资方与行业有商业逻辑吻合的因素作用 , 电商通过电竞对接互联网娱乐消费群体 , 而地产投资足球则是借由个地方政府搞足球政绩的需要 , 通过足球拿政策 。而另一方面 , 随着话题性扩大 , 投资与市场体量一起提升 , 职业球员的薪水自然也就越来越高 , 进一步带动了行业话题性——薪水与水平没有绝对关联 , 而是市场化供求机制作用 , 由市场根据职业联赛的体量定价 。 由此 , 中超的热度和所谓的氛围就诞生了 , 但这与国家队成绩并没有短期关联——球员收入和联赛热度是基于市场因素 , 但成绩是基于竞技因素 。篮球也是同样 , 作为早期由八一王朝和姚明打下地基 , 民间基础甚至可能比足球还深厚的运动 , 它的市场体量足够大 。 配合投资人和篮协近年的加大投入和宣传 , 以及从邦兹.威尔斯到特雷西.麦格雷迪到斯蒂芬.马布里到 JR.史密斯 , 再到现在多数均为 NBA 轮换而非十天段合同级别的外援配备 , 再结合对联赛市场化的推广宣传手法 , CBA 联赛的竞争性和星光带来的话题性大为增强 , 对民间的吸睛程度显著提高 。 而市场体量扩大 , 带来了更多拥有更大的商业化诉求的投资人 , 联赛也就被更商业化地包装 。 职业联赛的热度提升 , 带来了民间对此项目的关注度提高 。另外 , 这种关注度也就变成了一种资本对于项目周边开发的可能性探索 , 由此衍生了《这就是篮球》等等娱乐综艺 。 而这发生的一切 , 共同作用 , 烘托出了我们眼中红火的中国篮球氛围 。在这个过程里 , 就像大卫.斯特恩拯救 NBA 时的做法一样 , 造星永远是最一本万利的效率手段 。 于是 , 我们的联赛里就有了亚洲第一后卫郭艾伦 , 大魔王周琦 , 中国流川枫丁彦雨航 , 等等 。这种创造话题、包装球星的品牌推广之法 , 确实增加了 CBA 的看点 , 但也确实与场上的技战术水平这一竞技层面没有太多关系 。 同时 , 过于提升了球员的商业价值和个人品牌 , 让球员在人设一般的宣传中变得“名气大于实力” 。 而另一方面 , 上升的收入和过度的捧杀 , 也让球员本人失去了对自我的客观审视 , 在技术完善上裹足不前——郭艾伦这么多年 , 打的依然像一个穷人版的威少 , 就是很好的例证 。而到了国家队的赛场上 , 竞技能力决定比赛成绩 , 则这批被商业化运作炒到实力不足以对应的高水平球员 , 自然无法承载外界对队伍成绩基于“包装人设”而定下的心理预期 。 这样一来 , 基于竞技的“失利”和“失望” , 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 , 站在职业联赛的第二个层面上说 , 或许职业联赛、以及中国篮球氛围在当下的这种所谓的“氛围” , 这种商业宣传下的火爆过度 , 可能反倒节制了球员的成长 , 从而让他们更加难以成为姚明 。联赛和氛围 , 归商业 。 但国家队成绩 , 始终是靠竞技水平 。 姚明作为球员 , 在竞技层面的成功 , 是一种风云际会式的气运大成之结果 —- 运动的天赋 , 性格的优势 , 风格的适配 , 时代的成就 , 以及一点点有点好、但还没好到让他的脚趾免于伤病的运气 , 共同聚集在了一个人的身上 。 这一切的发生 , 并不是靠着商业层面的推广和氛围就可以完成的 。姚明成为我们眼中的他 , 靠的绝不仅仅是中国篮球的所谓氛围 , 而是中国的挖掘、美国的完善、以及至关重要的“个人” 。 而商业决定的氛围和联赛 , 与真正和竞技层面息息相关的“人才培养”、“出姚明” , 是不存在很大的关联性的 。来源:知乎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