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华苯酚治疗新冠肺炎的正确原理和改进( 二 )


另外 , 李跃华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方法是所谓“自体疫苗”:即取患者的部分血浆 , 在体外用苯酚将病毒灭活 , 再重新输入患者体内 。 李跃华的解释是 , 这些血浆中产生了对病毒的抗体 , 进而使全身都能产生对病毒的抗体 。 如果他这个“自体疫苗”的方法成立 , 那么苯酚显然只是破坏了病毒的外层 , 而非核心遗传物质RNA 。 如果连RNA都被扰乱了 , 病毒就失去了最根本的特征 , 那么即使产生抗体也不能对原来的病毒生效了 。 四、为什么苯酚是适宜的注射剂?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药物?苯酚(C6H5OH)是苯(C6H6)的一个氢H原子 , 被羟基OH取代而成 , 作为原始材料的苯并不具有消毒杀菌的特性 。 同样 , 酒精(乙醇C2H5OH)也是乙烷(C2H6)的一个氢H原子 , 被羟基OH取代而成 , 作为原始材料的乙烷也不具有消毒杀菌的特性 。 显然 , 羟基OH是这些化学物质具有消毒作用的关键所在 。 其原因可能是 , 羟基OH与主体的结合远不如氢H原子牢固 , 容易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 而且根据反应物质或部位的电极性不同 , 羟基OH可裂解为+H或-OH 。 这样无论是正电性的蛋白质(或部分片断)还是负电性的蛋白质(或部分片断)都可以和含有羟基OH的物质起反应 , 大大增加了反应的概率和速度 。 那么说来 , 凡是含有羟基OH(注意不是无机碱的氢氧根)的有机物都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杀灭病毒的作用 。 但一个合适的体内注射剂还必须具有以下特征:(1)体积和分子量较小 , 这样扩散的速度才较快 , 而且容易通过各种孔隙;(2)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不会被人体很快分解 , 吸收或排出 , 从而失效;但又不能太稳定 , 使得该物质在体内不断积累下去;(3)无毒或低毒 , 且毒性容易控制;(4)使用时无不适感 , 或不适感较低 , 在一般人可以接受的水平 。 按此考察乙醇 , 显然它的第(1)点和第(3)点都比苯酚优越 , 第(4)点在低浓度时 , 可能也不至于引起强烈的不适 , 但第(2)点远不如苯酚 。 酒精太容易被人体分解吸收了 , 还没有杀灭病毒就损耗大半 , 所以不适合做体内注射用 。 图3列出了几种可能有效的体内抗病毒药物和苯酚的比较 。 李跃华苯酚治疗新冠肺炎的正确原理和改进
磷酸氯喹(化学式C18H32ClN3O8P2) , 无论分子量还是体积都比苯酚大得多 , 可以推断它在人体内的扩散速度远不如苯酚 , 也就是药效慢 。 当然 , 它的杀毒原理可能和羟基OH无关 , 所以杀毒效果另论 , 但主要缺点是存在不小的副作用 。 维生素C(抗坏血酸 , 分子量176.12 , 分子式C6H8O6)和苯酚(石炭酸 , 分子量94.11 , 化学式C6H5OH)相比 , 分子量和体积都差不多是后者的两倍(但在有机物中仍算小的) , 扩散速度稍不如苯酚 , 但一个VC分子连着4个羟基OH , 与病毒蛋白质反应的可能性应比苯酚高得多 。 而且 , 维生素C无毒性 , 短时间高剂量使用也问题不大 。 过去治疗效果不太显著 , 是没有采用“穴位注射法” , 不能将维C尽量集中到肺部 , 所以杀毒效率较差 。 这一点在下文再述 。 维生素C的最大缺点是不够稳定 , 容易被身体分解和排出 。 值得一提的还有正丙醇和异丙醇 。 它们和乙醇一样 , 都可用作体外消毒剂 , 而分子量和体积比乙醇大不了多少 , 显然也具有很高的扩散速度 , 也即见效快 。 它们的毒性比苯酚低 , 而在人体内的稳定性又比乙醇高 , 分解得慢一些 , 这样控制得当的话 , 可能会取得比苯酚更好的疗效 。 但它们最大的问题是 , 缺乏用于体内杀毒的实践经验 , 因而存在医疗风险 。 五、“穴位注射”在李跃华疗法中起什么作用?如果只是一般的皮下注射或静脉点滴 , 苯酚将分布到全身 , 聚集在肺部的量就不够 , 杀毒的效果就有限 。 如果加大剂量或提高浓度 , 又容易出现中毒的危险 。 因此李跃华采用了在特定穴位注射的办法 , 使少量药物向肺部和呼吸道集中 , 最有效率地杀毒 。 他选取的4个穴位分别是脖子双侧的扶突穴 , 喉结以下的天突穴和颈部背后的大椎穴 , 见图4 。 李跃华苯酚治疗新冠肺炎的正确原理和改进
有人认为所谓“穴位注射”和针刺差不多 , 都只是刺激身体免疫系统的反应 , 这是不对的 。 如果这样就不必用什么苯酚了 。 理解清楚这个问题和对“经络”的认识有关 。 目前对经络本质的各种解说中 , 有一种我认为是最实在最合理也最能和现代医学及实验结果配合的 , 就是将“经络”视为结缔组织的通路 , “穴位”就是结缔组织汇集或交汇的位置 。 我们切猪肉的时候 , 经常会发现手上的猪肉并非完整一块 , 而是由许多膜和筋之类连起来的 。 这些膜和筋就是结缔组织的一种 。 结缔组织通常具有韧性强 , 多孔隙等特点 , 因而不仅成为肌肉之间 , 肌肉和骨骼之间及内脏之间的连接 , 也成为许多体液的通道 。 经络由结缔组织构成 , 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实验上经络具有声光电热磁等多方面的特殊物理性质 。 当在脖子前后左右取以上四个穴位注射后 , 虽然每个穴位的注射量只有0.5毫升 , 但却能迅速通过经络(结缔组织)扩散和渗透到肺部和呼吸道 , 让有限的药物尽快和尽可能多地作用于病灶部位 。 事实上 , 这几个穴位李跃华在以前治疗其他病症中也经常用到 , 可以说是非常熟悉也非常有信心的了 , 参见他的医疗记录图1 。 可以说 , 如果不是配合相应的穴位进行注射 , 他的苯酚疗法很可能不仅没有效果 , 而且会副作用很大 , 甚至危险 。 穴位注射是其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也是体现中西医结合的很好的例子 。 六、其他一些问题有人认为 , 李跃华图1论文中所列举的那些治愈病例 , 例如感冒和腮腺炎等 , 很多是自限性的 , 不治也会好 , 算不上什么有效性证明 。 这种说法有失公允 。 如果这样成立的话 , 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感冒药和消炎药都是骗人钱财的把戏了 , 因为它们“治疗”的病大多也是自限性的 。 李跃华是正规医科大学毕业 , 又有长期第一线诊病治病的经验 , 到底这个方法是不是有效 , 是不是比不治疗更好 , 或比其他方法治疗更平或更好 , 应该心中有数 , 看他的论文(更准确地说 , 是医疗记录或总结) , 我不觉得有明显的夸大和吹嘘的迹象 。 又有人拿李跃华宣称“治好”的新冠病人后来检测复阳说事 , 这就是双重标准了 。 本次疫情以来 , 被各省市正规医院和医疗队治愈出院后又复阳的病例也不是少数 , 怎么不说了?况且 , 由于方舱医院的快速推进 , 李跃华2月中旬开始就很难接触到病人 , 他对不少病患的治疗过程很可能还没结束 , “复阳”自然是正常的 。 关键应该考察的是 , 这些病人在他治疗后 , 病情是减轻了 , 加重了还是不变?至少 , 还没有任何新冠确诊或疑似病人投诉被李跃华治重了 , 治坏了 。 他和他的妻子 , 诊所工作人员等一个多月来至少多次密切接触过八个新冠确诊患者(陈厅长和他儿子确诊但后来检测阴性 , 还有6个所谓“复阳”的) , 防护措施很简陋却没有感染 , 没有病征 , 被隔离后核酸检测三次都是阴性 。 这些奇迹本身就足够引起重视了 。 七、总结和建议特定穴位注射低浓度苯酚治疗新冠病毒肺炎 , 很大机会是一种操作简易 , 费用低廉 , 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法 , 也符合科学原理和临床经验 。 它同时是一个将西方的医药技术和中国的经络理论综合运用的成功实践 , 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案例 。 它对于研究和阐明经络的本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它还展现了广谱抗病毒的光明前景 , 为对抗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病毒性传染病带来希望 , 至少值得立即开展进一步的医疗实验 。 目前 , 疫情虽然在我国初步受控 , 但仍有许多患病同胞在受苦 , 因为担心疫情复发 , 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迟迟不能恢复正常 , 损失非常巨大 。 同时 , 新冠肺炎已在世界上不少国家蔓延甚至爆发 , 这些国家面临疫情失控和医疗系统崩溃的危机 。 如果中国能找到一个高效廉价简单的治疗方案 , 不仅对这些国家和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 更能极大地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和地位 。 反之 , 如果这些国家最终控制不住疫情 , 在反华势力的煽动下 , 很可能联合起来迁怒中国 。 另外 , 国际医药利益集团也正在趁机大肆炒作所谓“神药”(并且得到世卫部分高层响应 , 政治能量不小) , 企图敲诈勒索 , 大发一笔 。 所以尽快试验和推广李跃华的苯酚穴位注射治疗法 , 无论政治意义还是经济意义都十分重大 。 这样的机会必须抓紧 , 不能轻易放过 。 李跃华的疗法也有可以改进之处 。 例如可以选用维生素C溶液代替苯酚进行穴位注射 , 不仅毒副作用更小 , 疗效也可能更好 。 丙醇也是一个可以考虑和选择的方向 , 但必须加倍小心 。 推而广之 , 许多含有羟基OH的小分子量有机物都有成为抗病毒注射药物的潜质 , 而对经络和穴位的深入研究将更有效地发挥药物的性能 , 降低毒副作用 。 当然这些都必须大量的实践和实验支持 。 从此我们才真的可以不再害怕病毒 , 不再被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冲击经济和生活 。 李跃华医生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 但很可能开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 完全值得十个诺贝尔医学奖 。 肯定他的疗法和贡献 , 完全不意味着对其他人的付出和功劳的任何贬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