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两三年成首席、颜值压倒研值…近年来卖方研究乱象暗生,有多少券商已中招
财联社(深圳 , 采访人员 覃泽俊 , 黄一灵)讯 , 从华创的"假高管门"到浙商证券的90后银行女首席 , 春节后的卖方研究又被推到了风口上 , 争议声再度集聚 。
自申万研究所1992年创建 , 券商研究至今走近30个年头 。 此后 , 国内的券商纷纷发起设立研究部门或独立的研究所 , 现已经有96家券商建起了研究所 。 一边是券商研究的迅速成长 , 一边也是乱象环生 。 以下五大现象一度成为刷屏讨论:
第一点指出 , 近年来 , 随着专家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 研究所对专家的依赖日益增强 , 分析师整体研究能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可能下降 , 长期以往会侵蚀这个行业发展前途;
第二点 , 则认为部分研究所公开强调所谓的"服务" , 以消息灵通和与上市公司领导关系好为荣 , 游走在内幕交易的边缘;
第三点 , 指出拔苗助长现象严重 , 出道两三年 , 纷纷当起了首席 , 虽不排少年天才 , 但行业有这么多年纪轻轻的首席 , 是不太正常的;
第四点批评更为犀利 , 直接批评说"颜值压倒研值" , 喜欢招年轻美女 , 尤其是机构销售 , 更是美女众多 , 招聘标准甚至赤裸裸的要求:长得乖 , 放得开;
第五点 , 则指出不少研究报告没有逻辑 , 数据根本经不起推敲 , 质量堪忧 , 研究报告成了忽悠散户接棒的手段 。
没有出处的这五点匿名批评 , 却很点出了行业痛点 。 因何出现这些现象 , 很多行业人士都在寻找背后原因 。
乱象一:分析师从业时间越来越短 , 首席变得越来越容易
"现在首席这个词已经很常见了 。 "一经历券商研究市场变迁的研究人士说道 。
随着券商研究所和券商分析师队伍的扩容 , 首席也愈发多见 , 近年来还踊跃出不少90后首席 , 例如安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张宇91年 , 浙商证券银行首席梁凤洁94年 , 2018年方正证券还在内部提出要"培养90后首席" 。
财联社采访人员注意到 , 以上两位分析师成为首席之前的从业时间均未超过3年 。 其中 , 张宇2015-2017年供职于国泰君安 , 2018年初任安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梁凤洁2017年进入国泰君安研究所实习 , 2018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正式入职 , 也即从正式入职到成为首席 , 仅仅一年半时间 。
按正常逻辑 , 一个研究员或分析师应该基于多年市场和业务沉淀才能成为首席 , 如今首席成长周期明显缩短 , 对于行业而言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现象?
某头部券商分析师表示 , 在以前的江湖中 , 研究员晋升顺序是需要先从普通分析师开始 , 到高级分析师、再到资深分析师 , 最后才是首席分析师 , 这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 "现在分析师普遍是赶鸭子上架 , 有点拔苗助长 。 一个好的分析师 , 没有3-5年的时间 , 是很难成为一个'有营养'的分析师 。 "
一位券商行业首席持有类似的观点 , 认为10年以上的从业经历成为首席是行业默认的标准 , 包括产业经验以及分析师经验 , 没有人脉圈 , 没法深入了解行业 。
某中型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则称 , 分析师的从业时间超过10年以上的很少 , 行业留不住这些资深人才 , 从业3-5年后 , 分析师离职率最高 , 而2-3年经验的分析师一般来说 , 没有足够的合规意识和专业意识 。 研究所规模急剧扩张 , 让首席的标准一降再降 , 这也是首席越来越年轻的原因之一 , "即便是天才 , 也需要时间和经历的磨练" 。
对于从业时间的质疑 , 张宇曾发文回应称 , "当然我也明白 , 这里的'年轻'可能不是说年龄小 , 而是指资历、阅历浅 。 这方面我的确无力辩驳 , 但我知道人如股票 , 投资者不光看他现在如何 , 更要看未来现金流如何 。 "
实际上 , 分析师成长期大幅缩水背后 , 是行业的不断扩容 。
2015-2019年 , 证券业协会注册登记全国分析师人数分别为2278、2460、2663、2985和3382 , 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 。
以近两年的变化人数来看 , 变化人数超20人的仅有华西证券和国盛证券两家中小券商 , 分别为30人和25人 。 从同比增长情况来看 , 排名靠前 , 超50%的均是中小券商 , 但大多都是从零起步 , 发力研究业务 。 也就是说 , 分析师人数的扩容 , 主要都是来源于中小券商研究业务的发力 。
文章图片
财联社采访人员注意到 , 多年前研究所数量并不多 , 仅二三十多家 , 都是大型综合券商 , 而截至2019年末 , 全国已有96家券商研究所 。
有观点认为 , 中小券商布局研究所的背后 , 是资本市场生态正在发生变化 。 科创板的实践表明 , 注册制下各方博弈的关键在于合理定价 , 而定价能力在于研究能力 , 研究对于券商整体的引领和拉动作用将越来越大 。
一位从事非银证券研究的行业人士对财联社采访人员表示 , 中小券商布局研究所 , 本质还是想抢分仓佣金蛋糕 , "过去3-5年 , 很多小券商开始从事研究业务 , 因为这既能养活自己又能赚取名声 。 一般来说 , 小所会先高价从大所挖一个首席做所长 , 然后就开始扩容 。 因为小所规则和限制相对较少 , 研究所所长权力比较大 , 从大所到小所的分析师的头衔也都能再升一级或者多级 , 这也是为什么资历相对较浅的首席越来越多的原因 。 "
推荐阅读
- 「唐某」可笑!女子无证醉驾还撞了警车,竟称:就喝了两三杯洋酒!
- 央行会降息吗?多位券商首席:有可能 降息须三思
- 论大学毕业两三年后同学之间的差距
- 大鱼大肉的生活,以后可能有点难了
- 「券商」比美股更早“熔断” 美国知名券商周一开盘再度崩溃
- 首席:首位!券商也设“首席科学家”!这位首席来自百度,A股公司这类首席已有35位
- 【证券】券商2月债券承销金额大增86%,建投中信海通多项领跑,注册制下公司债或迎爆发期
- 「疫情」十大券商最新策略来了!中美股市将脱钩,疫情不改牛市格局
- 「基金」大幅下调券商投保基金缴纳比例
- #券商#摩根大通中国又见外资背景新高管加盟,或分管投行,9名高管阵容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