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他人的痛苦”,为何令我内疚?( 二 )
《十三邀》剧照 在这一看似的“命运共同体”背后 , 其实便是汉宁·里德在其《无处安放的同情》中所发现的问题 , 即当下的传媒时代塑造了一种虚妄 , 它让现代人觉得所有的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场景之中 。 所以他们会为非洲的饥民、灭绝的野生动物、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流下热泪 , 但对于邻居死了 , 他们却可能无动于衷 。 这样的现象不是十分常见吗?我们对于“附近”忽视和冷淡 , 对于“远方”热情、积极关注 , 有着强烈的道德感 。 而在这一心理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意识形态 , 即来自超越性的诱惑 。 它可以是某个组织、国家或是某种想象性的共同体 , 甚至可以是“远方”那些面容模糊的“他者” 。 在此次疫情中 , 人们重提加缪的《鼠疫》来批判与反思 , 但在这部小说中加缪其实还讨论了英雄主义 。 始终守在鼠疫肆虐的城里的里厄医生 , 所展现的并非传统超越性的英雄主义 , 而正是恰恰与之相反的、关于“附近”的关注式的英雄主义 , 所以他才会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便是尽道德之责 。 在《奇葩说》中 , 当李诞反驳黄执中所说的要听到“远方的哭声”时 , 他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远方的哭声” , 更重要的是“近处的哭声” 。 在某种程度上 , 这也正是匈牙利哲学家阿格尼丝·赫勒在其《日常生活》中所强调的观点 。 她认为社会变革无法仅仅只在宏观尺度上实现 , 而且还要在微观层面——日常生活——上进行改革 , 使其变得人道化 。 而这也就要求 , 我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附近”的关注和深入 。 因为这些联系就如项飙所指出的 , 是由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和实践所创造的真实的联系与场域 , 并且在其中的每张面孔都是可见且清晰的 。 在关于此次新冠疫情中 , 层出不穷的个体遭遇 , 一方面引起人们的关注 , 施于援手进行帮助 。 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发来让更多人看到 , 由此希望有能力的人来帮助他们 。 而更可恨的状况则是一些营销号通过对这些不幸的撰写和营造来获得流量与报酬 , 而它所抓住的 , 其实也正是人们对于远方的不幸的无能为力而产生的某种愧疚感 。 接纳自己的安稳 , 不要否认附近的“幸福” 哈维尔提倡要“生活在真实中” , 即由我们每个个体通过与他人的连接所产生和创造的生活 , 而非由互联网或是其他图片、影像所构建的那些“远方” 。 很多人利用后者来压制、剥削甚至禁止前者 , 似乎只有通过对于远方苦难不可停歇的崇高化 , 反反复复地描述 , 才是对于不幸的补偿或尽了我们作为他者的责任 , 甚至是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道德感 。 而也正因此 , 日常的生活、那些快乐和感受到的幸福似乎就充满了某种不合时宜 , 甚至不道德 , “别人遭受着如此的苦难 , 你怎么还一如既往地吃喝玩乐呢?”而这一逻辑最后会形成合流 , 即当某处发生了灾难 , 所有人都似乎必须为此停下生活而盯着灾难 , 与其说是为了那些遭遇灾难的民众 , 不如说是在做着某种可以被看见的表演 。 这里对于日常生活的实践本身 , 并非改革、革命的或创造性的 , 而恰恰是在破坏 。 人们言说灾难、描述灾难、构建灾难里的英雄 , 讲述政府的积极应对等等 , 最终都会形成一张网覆盖在遭遇封城的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上 。 那些最细微但却最重要的关切 , 始终并未发生 , 我们成为一个算法中的小小数据 , 成为数据中的一个点 , 归入洪流 , 无人看见 。
《无处安放的同情》 , [德]汉宁·里德著 , 周雨霏译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20年1月版 。 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里说 , 让人们扩大意识 , 知道我们与别人共享的世界上存在着苦难 , 这本身似乎就是一种善 。 一个人若是永远对堕落感到吃惊 , 见到一些恶意 , 就感到幻灭 (或难以置信) , 只能说明他在道德上和心理上不是成年人 。 达到一定的年龄之后 , 谁也没有权利享受这种天真、这种肤浅 , 享受这种程度的无知或记忆缺失 。 这席话或许非常适合那些如此积极地关注和希望能贡献一己之力之人 , 在面对着真实的世界时却难以承受 , 或过于震惊而最终走向虚入或无力的人们 。 桑塔格接着说道 , 我们现在有一个任务 , 就是暂时把我们寄予遭受苦痛的他人的同情搁在一旁 , 转而深思我们的安稳怎样与他们的痛苦处于同一地图上 。 甚至可能——尽管我们宁愿不这样设想——与他们的痛苦有关 , 就像某些人的财富可能意味着他人的赤贫 。 对于那些与无处不在的苦难和不幸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中、享受着日常生活的人们 , 美国诗人杰克·吉尔伯特为了这种快乐与幸福辩护时 , 他说: 如果我们否定我们的幸福 , 抗拒我们的满足 , 那我们就是在减少她们的匮乏的重要性 。 我们必须冒愉悦的风险 。 我们可以不寻欢作乐 , 但不可以没有愉悦 。 没有享受 。 我们必须有 那种顽固性 , 在这世界残忍的火炉中接受 我们那份喜悦 。 把不公正作为衡量 我们注意力的唯一尺度 , 等于是赞美魔鬼 。 题图来自电影《传染病》剧照 。
推荐阅读
- 困境儿童@民政部:15省份救助保护393名因疫情影响造成监护缺失的儿童
- 『一季度』一季度GDP数据来了 疫情未伤经济“筋骨”
- #疫情防控#【地评线】天府网评:让民生服务在网上“通”联
- 「确诊病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及时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 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
- 『黑龙江』黑龙江对疫情防控不力的18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追责问责
- 『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全国海关累计投入一线卫检人员超27万人
- #北京#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 北京疫情减租政策延长2个月
- 发布会▲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防止聚集性疫情反弹 继续常态化科学防控
- [疫情]疫情影响中国经济一季度同比下降6.8% 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
- 「经常账户」国家外汇管理局:疫情不会改变经常账户运行基本平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