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 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对于近代中国来说 , 1894年的教训足够深刻 。 正是在那场发生在甲午年的惨烈战争中 , 日本给了中国沉重的打击 , 而中国也在局势的骤然恶化下 , 踏上了愈发崎岖的现代化之路 。 甲午战争爆发的半个世纪前 , 中、日两国都还未开国 , 尚处在同一起跑线 。 为什么只过了短短50余年 , 中、日两国的阶段性历史结局 , 就借由甲午战争展现出极大的区别? 换言之 , 中、日两国在近代历史上 , 为什么会呈现出「同始殊归」的大分流局面? 01.分流的肇始:鸦片战争与黑船来航 在马国川老师看来 , 中、日分流的起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 。 对于中国来说 , 鸦片战争虽然以失败告终 , 而清王朝也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 但是 , 这场被视作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战争 , 并没有让清王朝从过往的「太平大梦」中清醒过来 。 马国川老师在回顾这段历史时 , 提到一个说法:「短暂的噩梦」 。 噩梦之后 , 依旧是安然的长眠 。

读懂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中、英双方在康沃利斯号(英国军舰)大厅签订南京条约(油画) 不过 , 这场发生在中国的战争 , 却在当时的日本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 彼时的日本还没有遭受外国的侵袭 , 但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消息传来 , 日本国内上下都对此格外关注 , 当时日本社会上很快出现了讲述这场战争的小说 , 即《海外新话》 。 为了掌握更多的外部信息 , 尽可能保持主动 , 日本幕府自1842年开始 , 一方面依托本国的通商口岸——长崎 , 要求来日通商的荷兰商人递交外部信息报告 , 即「荷兰别段风说书」;另一方面 , 日本幕府也将以往施行的「无二念打拂令」更替为了「薪水令」 。 在「薪水令」下 , 日本将允许外国船只在日本港口停泊、进行正常物资的补充 , 而这与「无二念打拂令」下对外国船只不问缘由 , 一概武力驱逐的蛮横相比 , 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 不过 , 对于日本来说 ,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太久 。 就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十一年(1853年) , 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Perry) , 率领多艘美国军舰驶入江户湾 , 因为这些军舰浑身漆黑 , 所以后世将这次事件称为「黑船来航」 。 面对美军「开国」的要求 , 自知实力弱小的日本 , 在一番外交上的「虚与委蛇」后 , 于第二年和美国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 。

读懂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黑船来航:马休·佩里率美国海军登陆日本 这部条约的签订为黑船事件画上了句号 , 而日本在此事件之后也随之开国 。 只不过 , 与清王朝因战败被迫开国不同 , 日本在开国一事上避免了战争 , 更接近于主动的选择 。 可以说 , 黑船来航之于日本 , 就像鸦片战争之于中国 。 而中、日两国在面对外部世界的侵袭 , 走上现代化的起始之路时 , 也做出了最初的不同选择 。 那么 , 如果历史颠倒过来 , 鸦片战争发生在日本 , 中、日两国在此后的历史走向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在马国川老师看来 , 如果日本遭遇鸦片战争并战败 , 对于彼时的中国来说 , 反应也不会太激烈 。 马老师在对日、中做对比时指出: 「一个是能够吸取邻国教训 , 做出比较理智、比较理性的选择 。 另一个可能表现得无动于衷 。 」 至于这份无动于衷在何时才能改变 , 这就要提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 正是在这场围绕着「鸦片」的后续战争中 , 清王朝遭到了更 多的打击与触动 。 而洋务运动 , 也在一班富有责任感的官员的带领下 , 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 02.分流的接续:同光中兴与明治维新 对于洋务运动 , 我们不会陌生 , 这场先后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运动 , 一度让同光年间的清王朝出现了「中兴」的迹象 。 不过 , 我们也知道 , 甲午战争的惨败最终戳破了复兴的假象 。 随着战争落幕 , 洋务运动也黯然收场 。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马国川老师指出 , 虽然这一时期 , 清政府对外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外部联系;对内发展洋务运动 , 也消灭了太平天国 , 结束内乱 , 但是统治阶层仍然沉睡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 无论是权力和社会结构 , 还是国家气质 , 依旧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 所谓中兴 , 不过是「自欺欺人」 。 同一时期 , 在狭海的彼端 , 则发生了一场更为激烈与彻底的变革 , 这就是明治维新 。

读懂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明治天皇(1852年-1912年) , 日本第122代天皇 , 在位期间推行了明治维新 。 黑船事件之后 , 幕府的权威遭到了极大的挑战 。 与此同时 , 在日本民间 , 一场名为「尊王攘夷」的运动 , 也在日本国内爆发开来 。 以此为背景 , 经过多年的明争暗斗 , 新政府军最终在戊辰战争中击败幕府军 , 完成了政权的接替 。 对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这段经历 , 马国川老师感慨道: 「从1868年往回看 , 那十几年过程中 , 清王朝和当时的日本是非常不同的两个奋斗者 , 一个还是在维护原来的统治 , 而在日本是刷新政治 , 实际是一场革命 。 」 1868年4月6日 , 年轻的明治天皇率领着文武百官 , 向历代先辈们宣誓《五条御誓文》 , 明治维新正式开始 。 《五条御誓文》的正文内容并不长 , 只有五条: 一、广兴会议 , 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 , 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途 , 以至庶民 , 各遂其志 , 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 , 基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 , 大振皇基 。 明治维新在一开始就呈现出全新的气象 。 对于明治政府早期的诸多举措 , 马国川老师为我们做出了精要的概括 。 其一是迁都 , 彼时的日本将国都由京都迁至江户 , 江户就是今天的东京;其二则是推行「四民平等」政策 , 所谓四民 , 指的是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 通过平等政策的推广 , 日本打破了国内的阶层壁垒;其三就是实行废藩置县 , 通过这一举措 , 日本结束了以往藩国林立的割据局面 , 进而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其四 , 便是派出岩仓使团赴海外考察、学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