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二 )

读懂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岩仓使团的五位领导人(左起:木户孝允、山口尚芳、岩仓具视、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 对于岩仓使团 , 马国川老师赞誉颇多 。 在他看来 , 这个使团「真正做到了求知识于世界」 。 而岩仓使团从海外学成归国后 , 也为明治维新制定出三大国策 , 即文明开化、殖产兴业与富国强兵 。 然而 , 在狭海此端 , 「中国基本上原地打转」 。 对于中、日两国在这一阶段的此消彼长 , 马国川老师有着形象的描述: 「两个不同的国家 , 一个是奔驰者 , 在往前奔跑;一个是蹒跚者 , 在那儿蹒跚学步 , 很多时候是走两步退一步 , 有的时候是走一步退两步 。 」 03.分流的终焉:甲午战争的悲与喜 对于日本来说 , 在明治维新中奉行的三大国策 , 为这个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无论是发生在文明开化层面的社会革命、思想解放运动与对教育的重视;还是发生在殖产兴业层面的大兴工业、「国退民进」;亦或是发生在富国强兵层面的废除武士 , 建立现代兵役制度……日本就在剧烈的革新中 , 于1889年颁布了自己的宪法 , 而这也是东亚地区的第一部宪法 。

读懂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对于宪法的颁布 , 当时的日本各界报以极大的期待 。 颁布宪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马国川老师强调道: 「宪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日本作为一个近代国家的兴起......我们可以说那个宪法有很多不足 , 有很多问题 , 但是毕竟开始实行了宪政统治 。 」 讽刺的是 , 就在日本颁布宪法后的第15天 , 也就是1889年2月26日 , 中国也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光绪大婚 , 而整个国家的视线 , 也全都投向了这桩帝王大事 。 彼时的中国依旧沉醉于泡沫般虚假的辉煌 , 五年之后 , 一场战争 , 「四千余年大梦」终于被唤醒 。

读懂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甲午战争之后 ,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 在甲午战争中 , 日本为什么能战胜中国?对此 , 后世学者多有讨论 , 给出的理由也纷繁复杂 。 马国川老师为我们做出了精要的概括 。 其一是全面改革 , 自鸦片战争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 , 日本完成了政治、军事、文化与教育等领域的全面改革 。 反观中国 , 「自其变者观之 , 好像都变了 , 自其不变者观之 , 一切完好如初」; 其二则是企业家的力量 , 在日本涌现出了以涩泽荣一为代表的 , 大量优秀的企业家 。 而这些企业家在为日本创造出大量财富的同时 , 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 。 反观中国 , 官商纠集 , 缺乏真正且纯粹的优秀企业家; 其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 从时间上来看 , 日本的崛起与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叠 。 相比改革力度实在有限的中国 , 日本成功地搭上了这次工业革命的快车 , 并借由技术的爆炸式进步加速了日本的发展 。 对于甲午战争 , 马国川老师曾打了个镜子的比方 , 他说: 「(甲午战争)也是一面镜子 , 这面镜子照出了两个国家不同的选择 。 中日大分流 , 如果原来只是一条小溪的话 , 现在变成了一个洪水 , 一个在这岸 , 一个在那岸 。 」 只不过 , 当中国从「四千余年大梦」中真正醒来后 , 随之而来的戊戌变法依旧充满遗憾 。 到了1905年五大臣出洋 , 清王朝准备做最后的挣扎时 , 距离日本岩仓使团出洋 , 已经过去了整整34年 。 而1905年的日本 , 以战胜国的身份 , 与俄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 , 并就此跻身世界强国 。

读懂日本,也就读懂了中国

《国家的启蒙》 作者:马国川 副标题:日本帝国崛起之源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年 「坚船利炮打破了停滞宁静的迷梦 , 东亚开启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 , 都面临同样的『国家向何处去』的问题 。 」——《国家的启蒙》 对于中、日两国在近代历史上的不同发展走向 , 我们有理由为之深思 。 明明两国都有着相近的起点 , 结局却是天壤之别 。 在时代变革中 , 不同的选择 , 终将导向不同的结局 。 日本 , 永远是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 , 正如马国川老师在《国家的启蒙》序言所说 , 「读懂日本 , 也就读懂了中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