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简史( 二 )
爱因斯坦和牛顿 1665年 , 一场恐怖的鼠疫横扫欧洲 , 短短三个月时间 , 仅伦敦的人口就减少了十分之一 。 著名的剑桥大学被迫关闭 , 22岁的年轻人伊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只得从三一学院回到自己的家乡——位于林肯郡的伍尔索普庄园(Woolsthorpe Manor) , 回到了闲暇这所伟大的“学校” 。 随后的十八个月时间里 , 牛顿不可思议地先后创立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光的本质 , 以一人之力为数学、力学和光学三大学科打下基础 , 而这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 , 都足以让他跻身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列 。 后来 , 科学史家只能用一个拉丁文annus mirabilis(奇迹年)来形容牛顿那令人膜拜的1666年 。 无独有偶 。 1905年 , 一个瑞士专利局的三等鉴定技术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发表了六篇论文 , 分别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 证实了原子的存在 , 给出了测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 , 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并由此推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 , 爱因斯坦一举打破了牛顿的机械时空观 , 刷新了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 。 作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 德布罗意如此评价爱因斯坦的1905年:“爱因斯坦以非凡的精力 , 在同一年里 , 建立了今天主宰着全部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中的一个 , 并且对另一个理论的发展也作出了主要的贡献 。 ”较之牛顿 , 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更在于 , 他在忙碌的专利局工作之余依然能够回归闲暇(而非娱乐和休息) , 回归对于宇宙奥秘的沉思默想之中——他的思想实验几乎都在大脑中完成 。
《历史研究》 更重要的是 , 人类科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两大“奇迹年” , 闲暇都扮演了极为重要却又为人忽视的角色 。 对此 , 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A.J.Toynbee)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历史研究》( A Study of History)中直言:“在历史上 , 闲暇早已起过头等重要的作用 。 ……人类在艺术和科学上所有的伟大成就 , 都是这些富于创造性的少数人善于利用闲暇的结果 。 ”我们可以说 , 没有闲暇 , 便没有奇迹 。 尽管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闲暇却在18-19世纪迎来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 。 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宗教的逐渐式微 , 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包括沙龙文化)的风云激荡 , 都为闲暇提供了难得的生存空间 , 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重新认识到闲暇所蕴藏的巨大价值 , 被冷落了一千多年的闲暇再次被强调和歌颂 。 18世纪法国作家勒萨日(A.R.Lesage)写道:“在知识方面能充满闲暇 , 是文明至上的产物 。 ”19世纪英国政治家、小说家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在其著名的《曼彻斯特演讲》( Manchester Speech)中则高呼:“财富的增长和闲暇的增加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杠杆 。 ” 1851年 , 郁郁不得志的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出版了他的封笔之作《附录与补遗》 , 在其中题为《人生的智慧》一卷中 , 他秉承西方闲暇文化的伟大传统 , 反复论及闲暇的价值与重要性 , 仿佛让人触摸到了通往幸福之门的钥匙: 一个内在丰富的人对于外在世界确实别无他求 , 除了这一否定特性的礼物——闲暇 。 他需要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 , 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 。 他的要求只是在自己的一生中 , 每天每时都可以成为自己 。 当一个人注定要把自己的精神印记留给整个人类 , 那么 , 对这个人就只有一种幸福或者一种不幸可言——那就是 , 能够完美发掘、修养和发挥自己的才能 , 得以完成自己的杰作 。 否则 , 如果受到阻挠而不能这样做 , 那就是他的不幸了 。 叔本华去世五年后 , 一位叫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Nietzsche)的年轻人在一家旧书店看书时 , 偶然翻到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当即被书中精彩的思想和语言深深吸引 , 以至于他马上认定“叔本华就是我长时间以来一直在寻找的那种教育家和哲学家” 。 怀着对叔本华的深深敬意 , 尼采在而立之年写作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书 , 其中的一段话令人过目难忘:“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明白 , 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 , 他在世上只存在一次 , 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巧合 , 能把如此纷繁的许多元素又凑到一起 , 组成一个像他现在所是的个体 。 ……他应当听从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在此 , 尽管尼采没有直接论及闲暇 , 但他在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正是闲暇的内涵与价值——成为自己 。 在另一部著作《不合时宜的沉思》中 , 尼采则直言:“真正的思想家最向往的是闲暇 , 平凡的学者却回避它 , 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处理闲暇 。 ” 进入20世纪后 , 工作至上的理念开始席卷全球 , 闲暇再次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 。 人们见面时的客套寒暄“最近在忙什么” , 简直让它无处容身 。 即便如此 , 仍有三次高光镜头将身处暗面的闲暇突然照亮(随即又陷入到黑暗之中) , 那源自一篇文章、一本著作和一次演讲 , 每一次的华丽转身都蕴藏着一份精神的火种 , 得以让我们在惊鸿一瞥间目睹那令人心醉神迷的美 , 令人想起辛稼轩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 1932年7月 , 《独立评论》上发表了胡适的署名文章 , 那是一篇为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所写的毕业赠言 , 题为《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 他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开了三个方子 , 其中的第二个方子是“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 窃以为 , 这是几千年漫长历史上中国人关于闲暇的最伟大的论述: 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 , 也应该有他非职业的玩艺儿 , 可以叫做业余活动 。 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 英国十九世纪的两个哲人 , 弥儿(Mill)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 , 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 , 经济学上 , 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Spencer)是一个测量工程师 , 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 。 古来成大学问的人 , 几乎没有一个不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 。 ……有了这种心爱的玩艺 , 你就做六个钟头抹桌子工作也不会感觉烦闷了 , 因为你知道 , 抹了六个钟头的桌子之后 , 你可以回家做你的化学研究 , 或画完你的大幅山水 , 或写你的小说戏曲 , 或继续你的历史考据 , 或做你的社会改革事业 。 古往今来 , 当一个人为了内在价值忘我投身时 , 往往既能产生惊人的创造 , 又能获得最大的满足和幸福(亚里士多德曾断言:幸福存在于闲暇) , 这正是胡适所谓的“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 也是闲暇的原始意义 。 除了胡适所说哲学史上的密尔和斯宾塞 , 还有物理学史上的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三大神迹 , 数学史上从费尔马到怀尔斯的伟大延续 , 人文社科和艺术领域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 正是凭借着闲暇所特有的“观看”与“倾听” , 凭借着那一份纯粹的好奇与热爱 , 那些天才的头脑才能孕育和塑造我们今天的文明 。 1947年 , 作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仍是遍地废墟 , 满目疮痍 , 落魄的德国人居无定所 , 食不果腹 , 竟一度将卷烟作为一般等价物 。 就在同一年 , 一个名叫约瑟夫·皮柏(Josef Pieper)的学者却在写作一本题为《闲暇:文化的基础》的书 。 显而易见 , 他的写作主题与战后人们的落魄、忙碌与紧张状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 但在皮柏看来 , 闲暇乃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作 , 它是一种心灵的态度 , 也是灵魂的一种状态 , 可以培养一个人对世界的观照能力 , 它根植于西方世界的古老传统 , 可以一直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
推荐阅读
- 四十五年手机发展简史
- 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 过去的38个庚子年,发生了哪些大事
- 抗疫救人火急谁有闲暇争发医学论文?
- 【书摘】《正当法律程序简史》| 正当法律程序
- 火锅简史:19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吃火锅的?
- 中国分餐制简史:你拥护公筷母勺吗?
- 夏日的西河
- 伍连德携民国疫疠抗击中医简史(文:管老师)
- [邢婷婷]简史图说 |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