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后清日力量对比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 由综合国力决定 , 进入近代以来 , 则由工业能力决定 。 1894年的甲午战争 , 胜败有凭 , 专家们分析的已经够多 , 第五郎君就不再锦上添花 , 凑热闹了;在这里利用图标数据 , 提供一些清日基础力量的对比 , 从不一样 , 审视124年前那场屈辱之战 。
一:经济实力对比1893年 , 按照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 , 大清帝国GDP(购买力评价)为3500亿国际美元;位列世界第二;日本为650亿国际美元 , 位列世界第九;位列世界第一的美利坚合众国 , GDP为3800亿国际美元 。
当然了 , 大清帝国 , 依靠庞大的人口(4.3亿) , GDP大于日本(5000万人口) , 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 。 而且GDP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 。 尽管如此 , GDP越多 , 代表政府可收的财政越多 , 能够投入军费也就越多 。
蓝色:财政收入 红色:海军投入 根据资料 , 1893年 , 大清帝国财政收入约8867万两白银 , 日本为7585万两;大清帝国GDP是日本的5.4倍 , 而财政收入仅是日本的1.16倍 , 几乎持平 。 这是由于日本是现代国家 , 财政政策较为完善和先进 , 财政收入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 , 而大清帝国只有3%-4%;但是 , 大清帝国没被中央财政收到的钱 , 并不意味着藏富于民 , 而是被腐败官吏、基层豪绅中饱私囊了 。
在清日两国财政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 , 各自投入到海军的费用又是多少呢? 根据相关数据推算 , 大清帝国在1894之前的10年内 , 每年投入的海军费用约400万两 , 而日本在1893年一年就投入了1800万两 , 占到财政总收入的24%左右 。 日本把海军作为国家崛起、称霸东亚的战略性力量来建设 , 全民节衣缩食 , 将钱财捐献海军;而大清帝国显然没有这个高度 。 慈禧这个最高统治者 , 视国家为私产 , 用3000万白银(抵得上10年海军的投入) , 修了一个园子 , 更何况人人钻营的清朝官吏和麻木百姓 。
二:工业实力
钢铁产量 进入热兵器以来 , 两国开战 , 工业能力、组织能力是决定性因素 。 1894年 , 清日两国的钢铁产量 , 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 日本大约是8000吨 , 清朝没有数据 , 一定是更少 , 而到了1907年 , 两国的差距拉开到令人诧异的角度:日本钢铁产量13.6万吨 , 大清帝国只有0.8万吨 , 是日本的5.9% 。
事实上 , 大清帝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汉阳铁厂 , 在1893年才开始试生产 , 并因为铁矿石和设备问题 , 不能生产合格的钢 , 到辛亥革命前 , 才能正常生产 。 铁路里程 日本于1872年 , 建造了第一条铁路:京(东京)滨(横滨)铁路;大清帝国也不晚 , 于1876年上海出现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 , 但建成后即被拆除 , 清政府固然有担心列强利用铁路夸张势力范围的担心 , 但愚蠢的拒绝现代化 , 因噎废食 , 也不是明智的做法 。
1889年 , 清政府才允许在中国建造铁路 , 这时日本的铁路总里程已经突破1600公里 , 大清帝国紧赶慢赶 , 至1894年 , 也算有了483公里铁路 。
现代化工厂数量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 , 就一切学习西方 , 现代工厂就是核心之重 , 1872-1894年 , 日本共建设现代工厂5985家 , 拥有蒸汽机台数1808;同时期大清帝国的数据是:现代工厂约600家 , 蒸汽机数目不详 。 日本工厂的蓬勃发展 , 有力的促进了日本现代化和工业的发展 。
推荐阅读
- 「膨体」温州男子花近6万元整形,看完前后照片,心情复杂
- 「晨衡阳」「百日攻坚进行时」清明前后,衡南警方连抓4名“9.27”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
- 『司机』什么情况?小车快车道一动不动,前后五拨人都没叫醒司机
- [江门台]清明前后天气多变 注意预防呼吸道疾病
- 「半岛网TB」人间四月天巨峰赏杜鹃 花期将持续到五一前后
- 元旦前后高福向美国CDC主任Redfield通报病毒
- 岳飞之死前后的阴影与光明
- 「武汉地铁」武汉重启|地铁“复跑”:上车前后扫两次码,车厢配安全员
- 中国援意前后,华人待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开学前后,谨防形式主义扎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