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武功不济谁的锅?再能打也扛不住朝廷自废武功( 二 )
即使是前线骑兵 , 也往往要隶属各部 , 无法集中成拳头 。 这种死板的临战布局使得宋军只能以步兵为基础进行排阵和战术设置 。 像唐河之战、威虏军之战中宋军骑兵之所以大放异彩 , 恰恰是由于统帅改变既定规划、将骑兵整合在一起使用 。 其实 , 宋廷不是不知道“兵家之事 , 势合则雄”的道理 , 但比起对外战争的胜利 , 内部政治环境的安全更为重要 。 所以他们宁可自废武功 , 也不会改变骑兵分散配置的部署 。 其次 , 相比于游牧民族政权的骑兵 , 宋军骑兵的一大短板就是缺马 。 有人认为 , 随着唐朝末年中原政权失去了西域、甘凉、蓟北等盛产战马的战略要地 , 宋军战马不足是一个无法根治的先天疾病 。 但实际上 , 宋朝疆域虽较汉、唐大幅度萎缩 , 但整个关中 , 河东大部及陇西、河湟部分地区仍被其牢牢掌控 , 而这些地区向来是优质战马的产地 。 加上两宋还可以从大理进口质优价廉的大理马 , 故而马匹数量本不应该成为困扰宋军骑兵建设的难题 。 可症结在于 , 宋朝的战马主要由官办的牧监养马机构出产 。 由于存在根深蒂固的冗官冗员和贪腐问题 , 导致官办养马虽占用了大量土地 , 但产出的马匹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惨不忍睹 。 而宋王朝所面对的游牧民族骑兵 , 往往一个骑手可配马两到三匹 , 宋军却只能勉强达到一人一马的水准 。 并且 , 宋军战马体形严重偏小 。 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 , “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 。 当时的五尺一寸约合今日的1.58米,这已是南宋时期罕见的高头大马了 。
正是受苦于缺马 , 宋军骑兵无法像辽、金、蒙军骑兵那样 , 能够凭借歇马不歇人作长距离机动 , 也无法长时间参与高强度作战 , 这就使骑兵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 。 高梁河之战中 , 耶律休哥率领的辽援军先锋五千人通过轮换马匹昼夜疾驰 , 只用三天就从辽国腹地抵达幽州前线 , 突如其来地给予了宋军致命一击 , 一人多马带来的巨大优势可见一斑 。
▲辽、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的重骑兵始终是宋军的梦魇 那么在宋廷高层中 , 有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 , 两宋时期主张像汉唐一样大规模发展骑兵的主张一直屡见不鲜 。 但是 , 这种呼声并未被统治集团所采纳 。 当时一匹优质战马的价格 , 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 。 农业社会中 , 这种巨额开销是制约骑兵发展的重要因素 。 连曾领教过西夏铁骑厉害的范仲淹、韩琦等 , 克制敌人骑兵的思路 , 也是建立在步兵和工事基础上的“筑城浅攻”战术 。 这种战术虽然取得了成功 , 但却是守有余而攻不足 。 王安石变法时 , 曾推行保马法 , 鼓励民户养马 , 平时散养 , 战时再集中起来使用 。 王荆公虽然想法很好 , 但由于农民对战马的习性不了解 , 散养的马匹死亡率较高 , 且马匹质量不佳 , 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
▲战马是宋军稀缺的珍贵战略资源 宋朝主张大规模发展骑兵且取得过较好成效的 , 似乎只有岳飞一人 。 岳飞在与金军和伪齐军队作战时 , 十分注重缴获、抢夺敌军战马 , 并由此组建了以“背嵬军”为核心的精锐骑兵部队 。 在堰城、颖昌两场宋金骑兵硬碰硬的交锋中,岳家军骑兵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 。 这说明扩建骑兵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 。 但除去岳家军外 , 像刘锜、韩世忠、吴玠等宋军其他名将仍然采用以步制骑的战术 , 所以岳飞以后宋军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战例 。
综上所述 , 宋军骑兵并非不能战 , 而且在部署得当、运用合理的情况下 , 往往能出奇制胜、大显神威 , 甚至成为左右战事胜负的决定性力量 , 但无奈宋朝弊病百出的军政制度却大大限制了这一优势兵种战斗水平的发挥 。 所以 , 宋朝武功不济的锅 , 绝对该由其统治阶层 , 而不是骑兵将士来背! 参考资料:《宋史》《辽史》《金史》《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经略幽燕-宋辽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金戈铁马之两宋烟云-北疆狼烟》《南宋马政研究》《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主编原廓、作者林森
推荐阅读
- 武功@武功警方破获毒品案件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人!
- 一个官二代的泡妞史
- 从水浒看大宋泾渭分明的官吏体制
- 简说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 如果文字只能赞美,我宁愿自废武功
- 【游客】武功山游客爆满发紧急通告!
- 【精彩图片】武功山发公告——旅游现场井然有序
- 景区@疫情还未消,武功山游客爆满还有人不戴口罩…
- 疫情还没结束,萍乡武功山恢复开放让人忧
- 大宋朋友圈 | 你做的好事,领导都给你结绳记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