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圈歪风邪气刹不住了
一面是老老实实搞学问 , 认认真真写论文 , 却投稿无门;一面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 却明目张胆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 如此鲜明的反差 , 怎能不让人感到讽刺和无奈?
特约作者 | 李勤余 近日 , 主题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作者为徐中民的两篇论文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 。 这两篇本该论述生态经济学的学术论文剑走偏锋 , 详细阐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 , 让公众大跌眼镜 。 过于另类的主题、足够奇葩的行文、都让这两篇论文及其作者成为了广大网友调侃的对象 。 一时之间 , 各类“恶搞”层出不穷 , 舆论场上满是讽刺之声 。 只是 , 热闹过后 , 不妨让我们冷静思考:奇葩论文最可怕的地方 , 真的只是吹捧师娘? 用论文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 让老实做学问的人怎么想? “师娘美 , 其风姿绰约 , 雅致宜人 , 当可谓‘清水出芙蓉 , 天然去雕饰’ 。 除了模样端庄 , 神情秀越 , 禾农而不艳 , 美而不骄外 , 师娘处事还有一种幽婉的态度 , 无论如何急事 , 她总是举止得体 , 毫无疾言令色 , 宛如丁香花开随风飘 , 优美感四溢 。 师娘现在尽管年龄已大 , 但风韵依然高绝……”
这段原文摘录 , 就足以让诸位读者目瞪口呆 。 至于那些高度评价导师的段落 , 大家也可自行搜索 。 按说 , 在学术论文中感谢或称赞导师甚至是师娘的 , 也不是新鲜事 。 只是 , 此类文字大多出现在毕业论文的后记里 , 描写的方法也不会这么露骨 。 不过 , 我们或许不该纠结在作者谄媚的嘴脸上 。 不管他的写作动机到底为何 , 这篇论文竟能成功登陆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 , 才是最令人惊异的地方 。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到底有多难 , 相信身处学术圈内之人一定深有体会 。 一面是老老实实搞学问 , 认认真真写论文 , 却投稿无门;一面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 却明目张胆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 如此鲜明的反差 , 怎能不让人感到讽刺和无奈?
可见 , 此事留给我们的思考 , 首先应该是 , 如何才能保证审核论文时 , 一切“凭质量说话”? 其实 , 要做到这一点本不难 。 在欧美国家中长期使用的“匿名评审”制度 , 或许就是一剂良方 。 所谓匿名评审制度 , 就是把发表文章的大权从编辑手中分走 。 通常的做法是 , 期刊在收到论文后 , 隐匿作者姓名 , 分别把文章发送给3到5名业内专家 , 由专家出具评审意见 。 这种“双盲”式评审——专家不知道文章是谁写的 , 作者也不知道应邀参评的是哪几位专家——自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其他因素的干扰 。 但现实情况是 , 引入该审稿方式的中文核心期刊 , 可谓稀有动物 。 可以这么说 , 审稿、发表形式的固有缺陷 , 正是滋养奇葩论文的温床 。 不然我们很难理解 , 《冰川冻土》的编辑为何对“师娘二三事”视而不见? 而此类奇葩论文的诞生 , 不仅让我们见识了一位奇葩作者 , 更让我们不禁担忧:那些专心治学的“苦行僧”们 , 会不会就此感到心寒?若如此 , 这恐怕才是我国学术界无可挽回的损失 。 拿什么来拯救学术圈里的“关系学”? 明明有更合理的匿名评审制度 , 为何却没有受到各大核心期刊的重视?这当然不是因为各家期刊不懂行、不明理 。 恐怕 , 无处不在的“关系学” , 才是让各大期刊作出“明智”选择的重要原因 。 平心而论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学术圈里讲一点师生、同门情谊 , 本也无可厚非 。 但对论文作者徐中民和时任期刊主编的程国栋来说 , 仍需要正面回应公众的质疑 , 而非王顾左右而言他 。 比如 , 作者在论文第一页标注了研究经费来源: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5019)”资助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 , 那么该论文的发表 , 到底有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审批?而这些调拨这些经费的依据 , 又在哪里?
有意思的是 , 论文作者徐中民回应媒体采访时称 , 不能看举了一个老师和师娘的例子 , 就理解为拍马屁 。 写这两篇论文 , 是对未来景象的一种描述 , 主要证明的是发展理论 。 其实 , 与其玩弄文字游戏 , 倒不如请作者扪心自问 , 单靠他的这套“发展理论” , 有没有资格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文呢? 徐中民的导师程国栋自称 ,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很少关心期刊 , 对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事先“一无所知” 。 然而 , 一本由徐中民2013年所著的图书《生态经济学的集成研究框架》里 , 作者同样用大篇幅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 。 为本书撰写前言的 , 不是别人 , 正是程国栋 。
推荐阅读
- 『杨树』“90后”“准90后”走向学术前台,长江特聘教授:好现象
- 『自然』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非洲布罗肯山古人类头骨化石最新测定距今29.9万年
- 中国教育腐败、学术腐败大揭密!
- “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 硬帖与软帖
- 为什么意大利表现这么差
- 从梁莹到胡红梅,学术打假从大学下沉到小学
- 从《银行家》“父子稿”,看学术圈严重腐败
- 好看不中用的中国论文被西方学术SCI标准打假了
- 打造高叉格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