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顾建军:打造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的“流动实验室”

“青少年亲近科学的情感现实又骨感!”1月5日 , 在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和中国平安在深圳举办的“2019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总结暨研讨会”上 , 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顾建军直言 。

2019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总结暨研讨会现场 。

顾建军教授2018年受教育部委托 , 对全国18个省份92所学校12929名大中小学校学生进行技术素养调研 , 形成了《大中小学生技术素养现状调查》 , 里面披露的现实值得关注:大中小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 , 缺乏工农业活动的认知与体验 , 技术设计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普遍偏低 。 “科普教育存在结构性缺陷 , 这一现象在乡村青少年身上的体现尤为明显 。 ”

从“三无”到种子计划落地

开展科技教育尤其是提升青少年科技素养 , 是实现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 。 平安“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启动以来 , 已向云南、广西、河南、甘肃、内蒙、贵州等17个省份1000 所乡村学校捐赠了近23万本科学教本、6万套实验包 , 受益学生超过30万人 , 竭力弥补城乡学生在科技教育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 。

“这些年全国中小学对科技教育日益重视 , 然而 , 在科学教育体系的完备性、落实的普遍性、实施的科学性、学生发展的实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 ”顾建军通过全国科技素养教育抽样调研发现:有课程无教学、有教学无效能、科学与技术教育不协调的“三无”现象仍然存在 。 大部分学生认为工程师“太辛苦”“又脏又累”“有时还有风险” 。 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抽样调查中 , 电子游戏占49% , 科技活动仅占13.6% , 手工劳动只占6.2% 。

顾建军在研讨会上公布项目调研报告 。

顾建军提出 , 学生心中的技术世界大部分指向“技术之物” , 各阶段学生对“技术之为”“技术之意”维度认识不充分 , 看待技术的视角具有一定局限性 。 而乡村学生由于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家庭教育缺失等原因 , 情况更甚 。 “学生的科技素养水平与以科技为主导的社会需求存在明显落差 , 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存在失衡 。 加强科技素养教育 , 尤其是加强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 ”

经过精心编写和设计 , 一套覆盖1-6年级 , 内容包含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农业科学五大主题的全新工具书成为乡村孩子学习前沿科学的帮手 。 “资源包不是拿出来就用 , 要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 教材既是内容 , 又是方法 , 要教给学生思维、动手能力 。 ”平安科技素养项目实施半年来 , 顾教授对受益学校进行跟踪调研 , 发现开设最多课程是“动植物培育和观察” , 其后是智能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课程 。

同时 , 他从470所受益学校收集的数据样本显示:48.5%的学生能够以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信息作为证据来解释日常现象;对于同一工程或者技术问题 , 42.6%的学生能提出3种以上解决方法;50%的学生在科学探究或工程设计活动中 , 能有效分工合作 。

科技■顾建军:打造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的“流动实验室”。乡村学生合力完成“智慧农场”实验模型 。

“这个项目对乡村孩子的科技认知能力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 , 学生科技情感和科技实践能力都得到了熏陶 , 乡村孩子也开始享有自己的科技教育时间和空间 , 这说明(科技)素养提升的资源建设和机制建设还有发展的空间”顾教授认为乡村孩子对科学知识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 。 有了体系化课程 , “种子”才能落地生根 。 “种子计划”落地 , 1000所乡村学校既是项目试点 , 又是探索乡村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的经验与样本 。 “让孩子们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5日的活动中表达了他对乡村少年的关注 , 平安未来将持续推动“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不断开花结果 。

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是一场接力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