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江无鱼,人何以渔
故水难离 , 渔民希望从"打鱼"变成"护鱼"
文章图片
▲在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镇渔船拆解现场 , 渔民夏明星注视着被吊起的渔船 , 眼里泛起泪花 。新华社采访人员肖艺九摄(资料照片)
拿国家的补贴只能解一时之困 , 上岸渔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谋一个新的出路 。 但他们也说"水里一条龙 , 岸上一条虫" , 对适应陆地生活的担忧显而易见
"我们希望自食其力 , 不给国家添负担 。 让我们当'护鱼员' , 发挥水中特长 , 是最好不过了!"
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全世界无可借鉴经验的生态保护行动 。 从2020年元旦开始 , 在"长江大保护"的总体战略下 , 我国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全面禁渔 。 这意味着 , 中华母亲河将获得极为关键的休养生息期 。 与此同时 , 长江流域28万世代以捕鱼为生的专业渔民 , 将背江而行 , 上岸谋求新生活 , 即将离水的渔民 。
元旦前几天 , 天空断断续续地下着冰雨 , 53岁的洞庭湖渔民罗友连和妻子还在船上忙活 。 对他们来说 , 2020年元旦 , 将是新人生的起点 。
公元1046年 ,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为谪守巴陵郡的好友滕子京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 文中写到洞庭湖"衔远山 , 吞长江 , 浩浩汤汤 ,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 气象万千"而"渔歌互答 , 此乐何极!"
此刻 , 罗友连的船就停在飞檐盔顶的岳阳楼对岸 。 如果他不那么焦急 , 像往常一样 , 坐在船头拿出一壶酒打发无聊 , 被登楼的游客看见 , 很可能生出"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的感慨 。
文人的江湖和渔民的江湖完全不是一回事 。 罗友连感觉到 , 渔民已处于风口浪尖 , 到了该上岸的时候了 。
就在长江全面禁渔实行前夕 , 2019年12月23日 ,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的一篇论文说 , 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中国特有物种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 而灭绝的原因之一 , 科学家明确剑指长江流域的滥捕滥捞 。
渔业是非常古老的行业 , 世界古代渔业史源头 , 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 在中国 , 先秦时期就有对渔业经济的详细记录 。 千百年来 , 渔民追随着江河湖海生活 , 鱼、水、人之间保持着平衡和谐的关系 。
然而 , 进入20世纪 , 随着长江边工厂的不断兴建 , 各色污水直排河中 , 挖沙船江面轰鸣 , 大小涉水工程横亘江面 , 鱼明显减少了 。 为了生存 , 渔民开始使用迷魂阵、滚钩等非法捕捞工具 , 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捕猎行为一时泛滥 。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信息显示 , 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 , 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 , 白鱀豚、白鲟、鲥、鯮等物种已多年未见 , 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极度濒危 , 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
江若无鱼 , 人何以渔?近年来即使大规模增殖放流 , 长江每年的捕捞量也不足10万吨 , 约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 。
和以往的春季禁渔不同 , 这次禁渔期长达十年 , 在部分水域 , 还将实行永久禁渔 。
根据《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等的安排 , 禁捕范围包括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市 。 包括罗友连在内 , 长江流域近30万渔民和11万条渔船 , 将彻底告别长江 。没有故乡的乡愁
雨后初霁 , 金粉色的阳光透过散淡的云层落在水面上 , 罗友连不说话 , 只看着湖面的云来了又走 。
罗友连家的船是一艘典型的连家船 , 船中昏暗窄小的吊床一年四季都挂着蚊帐 , 其他家具就是一张木桌子、几条小板凳 。 船上十分湿冷 , 他和妻子冻得不行时就窝在被子里取暖 , 渴了就用铁桶在湖中取水 , 简单用明矾沉淀后饮用 。
除了电灯和一些塑料制品 , 船中的一切看上去和千年前的渔船没有太大区别 。
吃喝拉撒都在船上 , 生老病死也在水里 。 时间在这里几乎是静止的 。 鱼贩子与渔民定好接头时间地点 , 把钱或生活用品给渔民 , 捕鱼人完全可以不上岸 。 有的人说 , 自己不愿意上岸 , 因为"晕岸" , 一上去顿时天摇地动 , 回船了才觉安定平稳 。
然而 , 捕鱼人的日常生活充满着风险与无常 。 罗友连的祖上是在长江干流岳阳河段捕鱼 ,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 , 生活慢慢有所改善 。 1998年长江大洪水 , 所有的东西都被大水冲走 , 一家人又漂泊到了洞庭湖中打鱼 。
【「渔民」江无鱼,人何以渔】生活虽然艰辛 , 在罗友连看来 , 渔民就是属于江湖的 。
"渔民喜欢水 , 和农民喜欢土地是一样的 。 整个洞庭湖 , 就算小小一个湾湾 , 地名、水性、特点我都一清二楚 。 "罗友连说 。
岸上无房 , 家中无地 , 上无片瓦遮日月 , 下无寸土可安家 。 四海为家的渔民没有故乡 , 却对江湖怀有深深的乡愁 。
"渔民肯定是故水难离 , 但江湖里的鱼越来越少了 , 禁渔恐怕是大势所趋 。 "年过七旬的洞庭湖渔民唐代钦说 。
在他的记忆里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洞庭湖每年三四月份都有"鱼汛" , 白花花的鱼儿随着流水而来 , 给渔民带来丰厚的馈赠 。
推荐阅读
- 『渔民』湖上捕鱼三十多年,益阳资阳区最后一户上岸渔民:“10年禁渔以后子孙后代也不会从事打渔了”
- 「井冈山报融媒体」万安:渔民“邂逅”娃娃鱼 主动放生获奖励
- 航母疑云!美军海外重地戒备森严 何以现严重疫情
- 对洋女婿网开一面,让国人情何以堪
- 爱心助农成绩单公布,淘宝何以成为最大舞台?
- 林黛玉聪明绝世,何以对数百万家资一无所知?
- 为何以前所有境外进京人员不集中隔离?
- 中国“口罩神话”何以成为可能?
- 起底欣佳酒店老板杨金锵:危楼何以成为隔离点?
- 【大考】海报 | 战“疫”必胜,中国何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