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为什么掀起了“留学日本潮”?( 二 )

清末为什么掀起了“留学日本潮”?

鲁迅先生的母校 , 现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内的鲁迅雕像 针对前文提到的“双规学制” , 显然第一个选择更加“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 。 在大清国“公务员资格”的诱导下 , 年龄跨度相当大的学生们 , 都蜂拥进了速成科 。 比如 , 宏文学院从1902-1906年共招收1959名学生 , 大部分选择了军事、警务、师范等速成学科 , 只有区区129人进入普通科 , 认真去搞了学术 。 此情此景下 , 东洋涌现出了大量“野鸡学院” , 学制一个比一个短 , 最夸张能做到注册当月拿到毕业证 。 日本“学校”之间为了争夺大清国的生源 , 还展开激烈竞争 , 学费越来越低 , 招生门槛几乎都降到了零起点 。 那个年月 , 留学日本成为最快戴上“海归”头衔从而进入大清政府机关的捷径 , 如同外地的螃蟹在阳澄湖洗个澡后便成了大闸蟹 , 身价倍增 。

清末为什么掀起了“留学日本潮”?

如此风气下 , 当年的留日学生学业水平普遍低下 , 连日本官方和某些有“良知”的教育管理者都看不下去了 。 毕竟 , 日本本土学生通过严苛的大学入学考试后 , 得学满4年才 , 各项成绩达标后才可以毕业;而按照常理 , 中国学生得先学习语言 , 然后才能开始专业学习 , 正常情形下 , 至少得花6至7年 , 才能完成大学学业 , 而其中的大部分人 , 却在6个月就“速成”了 , 简直丢了日本高等教育招牌的脸面 。 即便如此 , 日本官方对大清国的留学生还是持有非常欢迎的态度 。 其中不乏一些比较丑恶而阴险的考量 。 他们考虑到 , 通过战争的模式搞钱 , 蚕食中国 , 一时半会儿不容易做到 , 即使做到了 , 也很难在人口多于自己数倍的被征服者中 , 充分树立统治权威 , 不如兼用“和平演变”的手段 , 把对方的精英、官僚、和行业的管理阶层同化成自己人 , 这样显然更靠谱、更划算也更具有持久性 。

清末为什么掀起了“留学日本潮”?

事实证明 , 这种操作 , 不乏成功的案例 。 比如独立后的印度 , 对英国并未妖魔化 , 反而表现出了明显感激的意思 。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 印度的社会精英阶层 , 基本上都是英式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 , 对于英国的那套语言文化和观念十分的认同 。 而这些精英阶层又会带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各种舆论的倾向 。 现代印度自然就对英国充满了好感 。 然而 , 中华民族哪是这么容易被忽悠得来的 。 事实证明 , 正是这些留日学生们 , 埋葬了清王朝 。 不过 , 虽说留日浪潮中 , 不少人属于混子 , 但认真学习报国的 , 量还是挺大的 。 像国民时代的风云人物 , “军神”蒋百里将军 , 在浙江大学深造期间 , 因为表现出色被选为公费赴日本留学生 。

清末为什么掀起了“留学日本潮”?

蒋百里戎装像 蒋百里留学的学校叫日本陆军士官学院 , 属于日本培养武官的地方 , 后来蒋百里战场上的对手 , 很多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都属于他同窗或者学弟 。 1905年 , 蒋百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十三期毕业 , 综合成绩第一名 。 按传统 , 第一名会获得日本天皇奖励的佩剑 。 但日本人觉得把如此殊荣给个“东亚病夫”的民族 , 很没面子 , 于是想找借口要给第二名 , 结果 , 第二名呢 , 也是大清国的留学生 , 前三名都是中国人 。 1912年 , 蒋百里出任保定军校校长 。 然而 , 他的种种改良措施 , 遭到北洋旧派军人的阻扰 , 蒋百里在悲愤之余 , 竟当着师生的面 , 刚烈的举枪自戕以“明志” , 幸好被旁人及时阻拦 , 没有危及性命 。 在疗伤期间 , 还跟一个名叫佐藤屋登的女护士幸福的结合了 。 跟同时代的很多日本女性一样 , 佐藤屋登此后几乎把自己活成了中国女人 , 改名蒋佐梅 , 育有5个女儿 。 其中 , 老三名叫蒋英 , 是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 , 她的先生就是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父 , 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 。

清末为什么掀起了“留学日本潮”?

钱学森、蒋英夫妇 跟赴东洋学习文史军政、法律的留学生不同 , 钱学森是1934年考取的清华大学赴美留学资质 , 作为“庚子赔款”资助的中国留学生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专业 。 很显然 , 早年赴东洋救国的 , 不少成了大清国的掘墓人、思想文化领域和武装救国的中坚力量;而之后远赴西洋的 , 则多成了新中国工业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奠基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