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面子”与“里子”的国运战争( 二 )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面子”与“里子”的国运战争

长崎事件中 , 日本的女人被睡了 , 市民被打了 , 警察被杀了 , 赔款也被花了 , 全体日本国民备受刺激 。 事件结束后的1887年 , 明治天皇颁布了诏令 , 强调要加强海防 , 并从私人内库中拨款三十万元以做军费 。 随后 , 日本国内掀起了“海防献金运动” , 日本全民捐款买军舰 , 日本天皇为此一天只吃一顿饭 。 也就是在这一年 , 深受刺激的日本人不但全民买军舰 , 而且还重金从英国聘请了一位舰长 , 担任日本新成立的海军大学校首任洋教习 , 他的名字叫约翰·英格斯 。 与此同时 , 琅威理也在中国加紧训练北洋舰队新招募来的士兵 , 希望能尽早建立一支全新的现代化海军 。 琅威理要大干一场 , 李鸿章却颇有顾忌 。 当北洋舰队正式组建之后 , 琅威理认为自己既然有提督衔 , 就应该直接掌控舰队 , 而不是只做一个教士兵操练的教官 。 在琅威理看来 , 既然大清授予自己“提督衔” , 那就应该给予自己相应的实权 。 清政府和李鸿章却对此不以为然 , 而且对这个非我族类的英国人却并不完全信任 。 在李鸿章看来 , “提督衔”不是“提督” , 前者是荣誉称号 , 后者才是实权职位 , 琅威理得了荣誉还想要实权 , 有了面子又想要里子 , 这是贪得无厌 , 而且违背了自己聘请洋教官的本意 , 万不能答应 。 于是 , 双方的矛盾越积越深 , 并最终激化 , 爆发“撤旗事件” , 从此为北洋水师日后的败亡埋下伏笔 。 04撤旗事件1890年初 , 北洋舰队按惯例在香港避冻检修 。 在此期间 , 提督丁汝昌率“镇远”等4艘军舰离开香港 , 前往海南岛巡逻 。 3月6日 , 旗舰“定远”突然降下提督旗 , 升起总兵旗 。 按照《北洋海军章程》 , 舰队只设一个提督 , 提督之下 , 右翼总兵官衔最高 。 此时 , 提督丁汝昌在海南巡逻 , 身为右翼总兵的“定远”管带刘步蟾下令升总兵旗 , 宣示代行指挥舰队 。 然而 , 琅威理却认为虽然丁提督离开舰队 , 但身为副提督的他还在舰队中 , 理应继续升提督旗 , 刘步蟾降旗是对他这个“提督衔”副提督的无视 , 于是两人当即吵了起来 。 当天 , 琅威理将事情电报给李鸿章 , 次日李鸿章电告“镇远”管带林泰曾:“琅威理昨电请示应升何旗 , 《章程》内未载 , 似可酌制四色长方旗 , 与海军提督有别 。 ”李鸿章的态度很明显 , 北洋舰队只有一个提督 , 那就是丁汝昌 , 没有所谓的“副职” , 那不过是一张“面子”而已 。 6月25日 , 北洋舰队抵达天津 , 丁汝昌和琅威理面见李鸿章 , 谈及撤旗事件时 , 李鸿章支持刘步蟾的行为 。 琅威理对此非常愤慨 , 认为自己受到了戏弄 , 于是当场提出辞职 。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面子”与“里子”的国运战争

琅威理的愤慨 , 自有他的道理 。 当初 , 醇亲王巡查北洋海军 , 亲自授予提督衔 , 之后李鸿章在电文中也常用“提督衔琅威理”或“丁琅两提督”这样的称呼 。 正因如此 , 当时欧美各国外交官都认为北洋舰队有中英两个提督 , 琅威理更是对自己“副提督”的身份深信不疑 , 这也正是为什么长崎事件爆发时琅威理如此愤怒 , 甚至要开战炮轰长崎 。 在爆发长崎事件的1887年 , 琅威理还曾率军前往英德两国接收新买战舰 , 一路就升提督旗指挥舰队 , 李鸿章和清政府对此也均无异议 。 琅威理据此认为 , 这正说明他的提督身份 , 否则清政府怎么允许他升提督旗出国购买战舰?如今 , 战舰完备 , 士兵成军 , 北洋舰队正式建成 , 他这个出力最多的人却被清政府卸磨杀驴 , 过河拆桥 , 琅威理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 , 便只好愤然辞职 。 05不欢而散琅威理愤然辞职 , 李鸿章顺水推舟 。 对于琅威理的离职 , 李鸿章在给驻英公使薛福成的电报中说道:“琅威理要请放实缺提督未允 , 即自辞退 。 向不能受此要挟 。 ”这位北洋大臣认为不能给了洋人面子还得再给里子 , 并声称“中国海军称琅为提督 , 乃客气用语” 。 之所以客气 , 正是为了让琅威理死心塌地地给北洋舰队卖命 , 如今他想翻身做老大 , 万万不能受其要挟 。 回到英国后 , 琅威理还四处宣讲他在中国被“白嫖”的经历 , 曾引起轩然大波 , 英国外交部甚至为此考虑撤回在华的所有英籍顾问 。 11月4日 , 英国政府拒绝李鸿章另聘英国人担任海军顾问的请求 , 并撤回部分在华雇员 , 同时宣布不再接纳中国海军学生 。 尽管在中国不能做提督 , 在在英国 , 琅威理却先后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护卫舰舰长、巡洋舰舰长、战列舰舰长 , 之后更是晋升为退役海军少将和退役海军中将 。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面子”与“里子”的国运战争

琅威理在北洋舰队期间 , 以治军严厉著称 , 他不但本人办事勤勉 , 对舰队官兵也是严格要求 , 对这支他一手参与组建的新军倾注了相当大的心血 。 对此 , 就连提督丁汝昌也非常认同 , 称“洋员之在水师最得实益者 , 琅总查(琅威理)为第一” , 北洋水师官兵中更是流传着“不怕丁军门 , 就怕琅副将”的说法 。 正是在琅威理的严格要求之下 , 北洋舰队被当时的日本海军视为头号假想敌 。 然而 , 在琅威理离开北洋舰队后 , 舰队训练却日益松弛 , 演习流于形式 , 只打定靶 , 不打动靶 , 舰艇老旧 , 火炮落伍 , 机器生锈 , 无人问津 。 除了日常训练 , 军纪也是每况愈下 , 军官无视禁令 , 偕妻眷上岸居住 , 军舰甚至被用来跑运输 , 搞走私 , 每当北洋封冻 , 舰队例行南巡之时 , 在香港赌场、妓院随处可见寻欢的官兵 。 对此 , 李鸿章却说“武人好色 , 乃其天性 , 但能贪慕功名 , 自然就我绳尺” 。 这位曾写下“三千里外欲封侯”的书生 , 显然此时还不知道另一个英国教官在日本的情况 。 06甲午惨败琅威理在中国受气 , 约翰·英格斯却在日本受热捧 。 在日本 , 日本海军将领将他视作活的百科全书 , 希望透过他从英国获得各种海军知识 。 当时 , 琅威理训练北洋舰队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夹缝雁行阵 , 约翰·英格斯则训练日本采用单纵阵的战术 , 以航速优势控制与敌舰队的距离 , 以舷侧速射炮发挥火力优势 。 正是得益于这种战术 , 在甲午海战期间 , 日本联合舰队用这一战术大败北洋舰队 , 从此纵阵战术也成为世界海军战术的主流 , 日本海军更是数十年奉行他所提倡的“航速、火力、炮术”战术原则 。 直至甲午战争前夕 , 约翰·英格斯才返回英国 。 在离开日本前夕 , 日本天皇与皇后接见约翰夫妇 , 并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 , 仪式上将星云集 , 日本海军的高层将领大多到场 , 向约翰夫妇对日本海军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 不到一年之后 ,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 李鸿章呕心沥血打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至此 , 清政府才想起琅威理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