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面子”与“里子”的国运战争

胡赛萌/文天地大道 , 阴阳调和 , 刚柔相济 。 世间万物 , 有阴就有阳 , 有黑就有白 , 有强就有弱 , 有面子就有里子 。 于是 , 有的人选择了面子 , 有的人得到了里子 , 还有的人既想选择面子 , 又想得到里子 , 可世上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吗?连活佛仁波切都没找到“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两全之法 , 你一个凡夫俗子又岂能既得面子又得里子?贪婪的人 , 注定什么也得不到 , 到头来面子、里子输个精光!01英国男婴1842年1月6日 , 一个男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汉斯广场 。 一年后 , 又有一个男婴在英国的格林威治呱呱坠地 , 而跟英国隔着万里重洋的中国 , 此时有位书生正在经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 这位书生 , 刚刚被庐州府选为“优贡” , 获得了去顺天府参加乡试的资格 。 书生的父亲当时在顺天府的帝都做京官 , 听闻儿子获选优贡 , 十分欣慰 , 于是提笔给书生写下一封言辞真切的家书 。 收到父亲的家书之后 , 书生顿时有了一种光耀门楣的家族使命感 , 于是毅然北上 , 并一路赋诗《入都》10首 , 以抒胸中志向 , 以发个人豪情!其中有一首曾广为流传 , 被许多青年学子、有志青年贴在书房卧室 , 以激励自己早日考取功名 。 这首诗的第一句 , 许多学过初中历史的人都读过 , 诗云:“丈夫只手把吴钩 , 意气高于百尺楼 。 一万年来谁著史 , 三千里外欲封侯 。 ”这口气、这豪气、这志气 , 简直堪比封狼居胥的霍去病 , 燕然勒石的窦宪 , 以及直捣黄龙的岳飞 , 这不是一个弱书生、老夫子、酸腐儒 , 而是个伟男子 , 大丈夫 , 真男儿!第二年 , 也就在伦敦汉斯广场出生的那个男婴两岁的时候 , 书生在顺天府乡试中高中举人 , 并与三年后拿下进士头衔 , 入选翰林院 , 成为大清帝国最有前途的年轻官员之一 。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面子”与“里子”的国运战争

此时平步青云的书生还不知道 , 自己的命运将跟远在英国出生的那两个男婴产生巨大联系 , 并深刻影响中日两国的国运兴衰和历史走向 。 书生的名字叫李鸿章 , 是后来力图振兴大清的中兴名臣 , 先后平天国、开洋务、办外交、建新军 , 并一手打造了“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 在英国出生的两个男婴 , 早一年出生的哥哥叫约翰·英格斯 , 晚一年出生的弟弟叫琅威理 。 哥哥后来去了日本 , 成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教官 , 弟弟后来到了中国 , 成为大清北洋水师的副提督 。 中日甲午海战 , 正是哥哥与弟弟之间的一场兄弟决斗 , 赢的一方将成为亚洲国家新的大哥!02中国舰队1877年 , 34岁的弟弟琅威理荣升为舰长 。 与此同时 , 哥哥约翰·英格斯还在英国海岸防卫队的一艘螺旋桨护卫舰上擦甲板 。 看来 , 似乎弟弟比哥哥更能做官 , 不然怎么会后来居上?其实 , 哥哥也不差 , 因为仅在4年之后 , 约翰·英格斯就成为北美及西印度舰队的一名舰长 , 尽管那军舰只是一艘木铁船壳的炮艇 , 但毕竟是舰长 , 而且一年之后他就晋升为英国海军上校 。 弟弟琅威理 , 之所以能快速成为舰长 , 其实也是走了捷径 , 因为他这个舰长 , 并非隶属英国皇家海军 , 而是听命于大清朝廷的水师 。 1877年 , 清政府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购买了两艘炮艇 , 炮艇的排水量非常小 , 只有420吨 , 所以被戏称为“蚊子船” 。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面子”与“里子”的国运战争

英国公司造好炮艇之后 , 需要开到中国交付给清政府 , 时任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的金登干 , 于是请琅威理担任炮艇的管带即舰长 , 负责舰艇的交割事宜 。 于是 , 还在英国海军服役的琅威理摇身一变 , 成为大清水师的舰长 , 比哥哥早一步当上舰长 。 炮艇被移交给清政府之后 , 琅威理却并没有返回英国 , 而是接受英国政府的临时任务 , 在香港等处为大英帝国的海外舰队管带战舰 , 并于一年后升任木壳炮艇中校舰长 。 第二年 , 清政府再次在英国订购了四艘炮艇 , 琅威理又一次担任管带 , 于次年将四艘炮艇移交给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 。 与李鸿章的初次见面 , 琅威理就给李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尤其是李鸿章在几次调阅操演时 , 见琅威理精明干练 , 勇于任事 , 于是萌发了让其来中国担任新建北洋水师的外籍顾问 。 在经过长达三年的一系列报备、审批和交涉之后 , 琅威理终于成为一名中国海军军官 , 担任“副提督衔水师的总监督” , 负责北洋海军的教育、组织、操练和演习 。 03荣誉称号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 , 出身陆军 , 不懂海战 。 因此 , 琅威理实际上承担着北洋水师日常训练的全部事宜 , 甚至堪称半个提督 。 1886年5月 , 醇亲王巡查北洋海军 , 对琅威理的训练实效非常满意 , 特授予二等第三宝星勋章 , 并对其授予“提督衔” 。 三个月后 , 琅威理随北洋水师出访日本 , 在长崎爆发震惊国际舆论的“长崎事件” , 中国水兵5人死亡、44人受伤、5人失踪 。 当时 , 琅威理认为自己部下遭到了不公正待遇 , 必须立刻武力报复 , 而且他认为此时大清海军实力远胜日本 , 开战定能一战而胜 。 于是 , 琅威理一边约见英国驻日大使 , 提出英国与日本断交的建议 , 一边又力请清廷对日开战 , 并提出军舰炮轰长崎的做法 , 但遭到李鸿章的拒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