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小剧场戏曲有可能会改变和激活中国戏曲( 三 )
第三 , 小剧场戏曲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硕果 。 审美和艺术是小剧场重中之重 。 强调艺术丝毫没有轻视思想的意思 。 艺术性高 , 才有影响力 , 才能化人润心 。 坚决规避主题先行意念宣传的作品 。 小剧场戏曲的主创人员要好好讲故事 , 好好演故事 , 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站立起来 , 成为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 这本是常识 , 常识就是规律 。
此次一共看了六出戏 。 高甲戏《阿搭嫂》鲜明生动塑造了一个急公好义的热心人 。 且高甲戏女丑的表演风格淋漓酣畅 。 昆曲《桃花人面》表达了一种人生况味 , 表演唯美 , 让观众在诗画中游动 。 绍剧《灿烂八戒》艺术上没那么精致 , 但在审美追求上可圈可点 。 上海京剧院的《赤与敖》有一定人性深度和哲理思考 。 梅花奖演员李丹瑜用四个剧种四种声腔演绎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的《四美离歌》颇有创意 。 黄梅戏《薛郎归》是对传统戏《王宝钏》新的解读 , 更像一个年轻女性对爱情的不甘与怨怼 。 到我这个年龄 , 更理解京剧《红鬃烈马》的结局——王宝钏守的不光是爱情 , 更是诺言和孤独 。 实际上老百姓更愿意看到王宝钏扬眉吐气的那一天 。 从这出流传甚广的剧目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东西:关乎爱情 , 关乎信义 , 关乎坚守 , 关乎孝道 , 关乎宽容 , 关乎嫌贫爱富 。 这样深入人心的剧目 , 重新解读要注重人物性格逻辑的合理 。
上海的小剧场戏曲节搞得非常好 , 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 希望保持它的品味境界、守住它的审美风格 , 决不含糊 。
小剧场 , 年轻戏曲人在这里成长成熟
荣广润(文艺评论家)
不觉之间 ,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举办已有五届 。 五年来 , 我亲眼见到小剧场戏曲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剧团与戏曲人加入 , 亲眼见到参演的剧目剧种越来越丰富多样 , 亲眼见到长江剧场里走进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观众 , 亲眼见到这个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越来越大 。 最令人兴奋的则是 , 许多年轻的戏曲人在这个舞台上崭露头角 , 展示才华 , 认真实践 , 大胆创新 , 给上海乃至全国戏曲的今天和未来传递着活力和希望 。
小剧场戏曲因其演出空间的特点 , 带来了场地小、成本低、形式灵活、限制较少的便利 , 这为年轻戏曲人的实践、试验、革新、成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 在现今多数剧团一台大戏动辄花费百万、为得奖重金礼聘大牌编导的操作模式中 , 青年人鲜有机会担当主创、主演 。 小剧场戏曲则不然 , 因为带有实验性质 , 剧团会比较乐意将机会交给年轻人 , 年轻人志同道合自发组成团队搞创作也相对容易 。 所以 , 这几年小剧场戏曲节最活跃的就是年轻戏曲人 , 他们的成长轨迹很清晰 。
以剧作者为例 , 上海越剧院的莫霞先以越剧《洞君娶妻》亮相 , 虽青涩却有新意;今年再推出京剧《赤与敖》 , 颇为老到成熟:戏剧冲突饱满 , 人物形象鲜明 。 其专业的提高显而易见 。
以导演为例 , 上海昆剧团的俞鳗文 , 第一届时一台取材于莎士比亚《麦克白》的昆曲《夫的人》大胆吸收了许多西方戏剧的元素 , 有想法又稍显急躁;今年小剧场戏曲节首尾两台戏均出自她手 , 越剧《宴祭》将外国唯美名作东方化 , 昆曲《桃花人面》则尽显古典意蕴 , 幽兰韵味 。 前后三部戏三种处理三种格局 , 如此历练 , 如此积累 , 青年人的长进当是必然的结果 。
推荐阅读
- 王者荣耀小塔TTTB■王者荣耀猫神一天就成国服镜,自导自演小剧场,中单英雄又增加了
- 【每日谈资】《鬓边不是海棠红》作为近年来少有的以戏曲为主题的影视剧作品
- [文汇报]网剧集体“上新”,谁能成为下一个爆款
- 「戏曲」《鬓边不是海棠红》京城戏子惊艳了谁的人生
- 「小徐杂谈」影视剧中令人惊艳的戏曲扮相
- 文汇报@精彩配角成就荧屏“当代母亲图鉴”
- 「文汇报」抖音爆款“神剧”为何没能笑到最后
- 「文汇报」《中国医生》这几部纪录片为何能刷屏爆红?
- 「文汇报」《白夜追凶》姐妹篇《重生》上线 引发观众讨论
- 【文汇报】海报“战疫” 以设计的力量鼓劲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