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四 )

四、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宅基地

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 , 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 。 合理安排宅基地用地 , 严格控制新增宅基地占用农用地 , 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占用农用地的 , 应当依法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外的村庄 , 要通过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村庄整治、废旧宅基地腾退等多种方式 , 增加宅基地空间 , 满足符合宅基地分配条件农户的建房需求 。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 , 可以通过建设农民公寓、农民住宅小区等方式 , 满足农民居住需要 。

五、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 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 , 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 。 城镇居民、工商资本等租赁农房居住或开展经营的 , 要严格遵守合同法的规定 , 租赁合同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 。 合同到期后 , 双方可以另行约定 。 在尊重农民意愿并符合规划的前提下 , 鼓励村集体积极稳妥开展闲置宅基地整治 , 整治出的土地优先用于满足农民新增宅基地需求、村庄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 。 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要全部用于农业农村 。 在征得宅基地所有权人同意的前提下 , 鼓励农村村民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向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农户转让宅基地 。 各地可探索通过制定宅基地转让示范合同等方式 , 引导规范转让行为 。 转让合同生效后 , 应及时办理宅基地使用权变更手续 。 对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 , 各地可以多渠道筹集资金 , 探索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其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