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大红 追求历史还原“大唐盛世”( 三 )

话又说回来 , 行唐礼 , 说唐言 , 化着唐朝的妆容 , 穿戴唐时的衣冠 , 就一定是“大唐气象”了么?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国粹艺术京剧 。 在传统京剧的程式当中 , 北方少数民族的女子不论其身处时代 , 全是清朝旗人女儿的打扮 。 于是 , 我们可以看到从唐朝“西凉国”的代战公主 , 到契丹的铁镜公主再到清朝旗人贵妇王熙凤 , 全是顶着旗头 , 穿着旗袍 , 蹬着花盆底 , 甩着手绢上场的 。 男性角色就更乱了 , 从商朝的闻太师到明朝的老杨波 , 上下五千年 , 但凡当官的 , 都穿着明朝的补服 。 若用今天的标准来看 , 这显然不是不够精致的问题了 , 简直是关公战秦琼的时空错乱了 , 但这种“不讲究”却并未影响到京剧本身的艺术性 。 你不能因为公主们穿着旗装就说《红鬃烈马》或者《四郎探母》不是好戏;你也不能因为寇准穿得不对 , 就说马连良先生唱得不好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所谓的“时代感”或许恰恰是一个剧最不重要的部分 。 就像尽管“我孝庄”引来天下讪笑 , 但《康熙王朝》却依旧是久播不衰 , 让人回味的经典作品 , 因为剧情合理、演技在线;反而后起许多知道说“我布木布泰”的作品 , 却往往速朽 , 湮没无闻了 。

由是观之 , 历史剧本身首先是电视剧 , 必须遵循电视剧艺术的一般规律 , 剧情设计与演员演技始终是最核心的部分 。 因此 , 在我看来 , 过分自得于剧作的历史还原度 , 甚至只拿这个说事儿 , 与科幻片仅仅强调特效一样 , 都是技压过道 。 说白了 , 这些技术层面的进步 , 不过是社会在物质、科技和知识领域全面“阔了”以后的自然与必然而已 。 服化道与台词的历史感与精准度 , 始终处于锦上添花的地位 , 缺乏剧情与演技的坚实基础 , 再绚丽的“唐风” , 终究是空中楼阁 , 一触即溃 。 毕竟 , 所谓“大唐气象”不仅仅是一件衣服、一个器物、一座长安城 , 更是“自古皆贵中华 , 贱夷狄 , 朕都爱之如一”的胸怀 , “九天阊阖开宫殿 , 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格局 , 以及“五花马 , 千金裘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风流 。 从这个角度看 , 《长安十二时辰》恐怕终究是一部得形而忘意之作了 。

(文/邱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