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大红 追求历史还原“大唐盛世”( 二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尽管《长安十二时辰》之前 , 已经有不少同类型电视剧在“历史感”上下功夫 , 但无论是一声“惟”或“喏” , 还是一块云锦的织物 , 往往还只是人们讨论整个作品时的一条花边 , 或者顶多算是整部片子的一个亮点而已 。 而就影片整体的历史再现的精细度与系统性而言 , 《长安十二时辰》仍然堪称是空前的 。 尽管吹毛求疵地来看 , 电视剧仍然受到诸如灯笼、扇子等更偏“和式”而非正宗唐制等诟病 , 但单就历史还原度 , 尤其是器物与制度的时代性来说 , 《长安十二时辰》在目下这些电视剧当中着实堪称已臻极致 , 以至于对于本剧的各种评论 , 几乎都乐此不疲地重点讨论服化道部分 。

那么 , 问题就接踵而至了 。 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 , 服化道的真实性与还原度 , 成为观众最为关注的特色 , 甚或成为各种评论唯一津津乐道的面向 , 这究竟是一种荣耀还是一种悲哀呢?

质言之 , 若是抛开精致的服化道 , 《长安十二时辰》还剩下什么不得不火的理由呢?就剧本与剧情论 , 本剧与近年来几乎所有成功的电视剧作品一样 , 选择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小说文本作为底本 , 改编剧本而非直接创作剧本 。 这个选本的路径基本被大量实践证明其合理性 , 但具体到本剧的选本 , 在我看来 , 却是完全失败的 。 马伯庸的同名小说并非不精彩 , 但张小敬和李必联手在24小时之内解救长安城免于恐怖攻击这样一个几乎教科书式的“三一律”情节设置 , 显然更适合改编成一部电影 , 而不是一个48集的电视剧 。 于是 , 电视剧刚刚过半 , 节奏已经显得十分拖沓 , 大量无必要的长镜头、武打场面和对白纯粹是用来拖时间 , 让观众一秒出戏 , 令人产生歹戏拖棚的厌烦感 。

而在选角和塑造人物方面 , 雷佳音[微博]到底是实力派 , 其饰演的张小敬张力十足 , 可圈可点 。 但在一众专业长辈面前 , 无论是台词功力还是表情管控 , 拍戏时什么都还没学的中戏新生易烊千玺[微博]实在显得非常票友:千玺用他独有的生涩、畏缩以及不知所云 , 把一个六世高门的神童 , 掌管天下文牍档案、专办大案要案的靖安司实际掌舵人所应有的城府、镇定、睿智甚至霸气几乎消耗殆尽 , 以致“李必”这个形象没能立住 , 观众看的 , 还是千玺而已 。 这是非常让人遗憾的 。 或许单从市场考虑 , “顶流”小生一定能保证部分收视率 , 但从艺术水准言 , 仅有粉丝口中的“努力”是不够的 , 这个世界的残酷 , 就在于努力和成功往往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 而崔器这一形象也是有问题的 。 据说兔唇的设计是演员自己提出改动的 , 为的是为人物的自卑与上进找一个“历史原因” , 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 但电视剧毕竟是一种大众传播范畴的艺术形式 , 其受众不可能全部是甚至就不应该是心理学或社会学专家 , “老妪能解”才应该是电视剧叙事的终极追求 。 由于一个兔唇的设计 , 导致崔器在痛苦、惊惧、激动等等一切情绪之下 , 都会呈现出一个诡异的仿佛笑容的表情;出于同样原因 , 其所有的台词也都是从后槽牙发出来的 , 而偏偏这个兔唇在化妆上又没有做得非常明显 , 因此剧组在崔器身上所运的这一点“匠心” , 整体上是让人十分费解的 , 因而也可以说是基本失败的 。 由此而论 , 剥离精致的唐风 , 《长安十二时辰》恐怕就很难惊艳荧屏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