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600多家互联网医院上线 互联网医疗的春天已经到来?

“医疗有时移不动 。 ”丁香园医学论坛创始人李天天的这句话流传甚广 , 被用来解释医疗健康市场的特殊性——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技术与资本力量很难迅速抹平信息鸿沟、供需双方需要漫长的培养习惯过程、市场不易被打透……
然而 ,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这一切 。 几乎是一夜之间 , 互联网医疗完成了一轮有史以来最广泛的用户教育和市场普及 。 其在抗疫“第二战场”的出色表现 , 推动了国家政策密集出台 , 一些呼吁多年的顶层设计问题得以破冰 。 在政策、需求的双轮驱动下 , 互联网医院借着新基建的东风 , 迎来爆发式增长 。
火热的产业数据背后 , “互医”从业者却泼了一盆冷水 。 他们普遍认为 , 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医疗刚刚拉开全面发展的帷幕 。 与其他应用领域相比 ,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要慢得多 。 在这个涵盖“医、药、险、数据”的大体系中 , 既有“助动器” , 也有“制动器”;既有首诊禁止、网售处方药合规要求等看得见的红线 , 也有医生难入网等看不见的红线;既有互联网的马太效应 , 也有大医院的虹吸效应……
医疗和教育一样 , 都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和信任而生的行业 。 认识到这一点 , 我们就不会迷路 , 不会赶路 , 而是像李天天所说的那样:“这个行业没有风口 , 也没有寒冬 。 这是大海的航行 , 不是足球的竞技 , 没有什么上下半场 , 需要的是耐心和勇气 。 ”
上篇
“互医”江湖 , 需求至上
新冠肺炎疫情对互联网医疗推动几何?从一个数字可见一斑:据公开数据显示 , 仅2020年上半年 , 就有215家互联网医院挂牌 。 而2019年全年 , 互联网医院共新增223家 。 半年发展出过去一年的量 , 难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公开发问:你们看懂需求了吗?
“我发现 , 互联网公司做的很多工作 , 没有考虑病人到底需要什么 , 也没有考虑线下实体医院需要什么 。 如果不了解这两种需求 , 就没法做互联网医院 。 ”瞿介明所在的瑞金医院就是疫情期间开张的215家互联网医院的参与者之一 。 像这样由实体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有166家 , 占比近八成 。 这个主导方比例与2019年的数据基本持平 。
数据能说出很多故事 。 比如 , 互联网医疗为何跟其他“互联网+”行业不一样 , 平台始终未能战胜“生产型企业”而成为赢家?又比如 , 互联网医疗为何又“慢”又“热” , 让你很难随时随地点上一份“外卖”的医疗服务?
1
疫情改变就医场景 , 网络催生新的需求
医疗是个垂直行业 。 一般而言 , 互联网能为垂直行业提供三个层次的赋能:信息、产品、服务 。 第一个最好理解 , 就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资源互联 , 比如线上科普、问诊等 。 而后两者要实现信息化 , 都涉及一个核心问题:医疗服务场景 。
当前 , 中国最主流的医疗服务场景是什么?解放军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敏超分享了一个画像:在线下医院 , 医生为每位患者诊治的时间大概是6分钟 , 每个上午大概可以看38位病人 。
6分钟 , 大致可以看作当下医疗行业生产效率的一个量化体现 。
但疫情从客观上改变了医疗服务的主流场景——在防控导致的严格隔离、限制出行等背景下 , 互联网诊疗有了更大、更全面的应用场景 , 在供需两端都释放了巨大的潜力 。
在需求方 , 国家卫健委属管医院的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倍 , 一些第三方平台的互联网诊疗咨询增长20多倍 。 易观数据显示 , 疫情催化下 , 未来1到3年内 , 习惯在线上获得问诊、续方、开药等服务的患者将从不足10%增长到超过50% 。
在供给方 , 互联网成为医生维持接诊量、开展病人管理的新选择 。 多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在疫情期间迎来了线上医生数量的高速增长 , 有企业的医疗团队增长人数在上半年就达到了2019年全年增长人数的两倍 。 公立医院也在“政策+需求”的双轮驱动下 , 加速拥抱互联网 。 有机构预测 , 在未来1到3年内 , 二级以上医院都将陆续完成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搭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