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守护好十八里河口大运河文化遗存

   近日 , 市政府发布通知 , 公布了南通市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十八里河口 。 此地位于南通城的西北侧 , 因为距老城区十八里水路而得名 。
大运河|守护好十八里河口大运河文化遗存
文章图片

       十八里河口自古为长江口北岸水路交通要津 , 历史上承当着淮盐外输的水上枢纽功能 。 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下面 , 究竟埋藏了多少历史文化宝藏?11月23日 , 采访人员按照市文物管理部门提供的“藏宝图” , 前往十八里河口地下文物埋藏区重要点位进行现场踏访 。
这里出土的一方青石 , 揭开南通建城千古之谜
       十八里河口位于现崇川区陈桥街道河口村、集成村一带 , 河口村地名沿袭已久 , 集成村则是因近代张謇兄弟兴造的集成桥而得名 。 引领采访人员寻访的姜平老先生是南通纺织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他的老家就在河口村 , 对这里的历史文化遗存研究颇深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十八里河口史有可据的永兴场遗址、古运盐河故道 , 以及沿岸与运河地域文化紧密相关的古桥、古庙、古墓葬、渡口、驿道 , 记载着南通古代盐业、盐运的悠久历史 , 保留了丰富的运河文化遗迹 。  
大运河|守护好十八里河口大运河文化遗存
文章图片

       此次公布的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区面积为0.58平方公里 , 是必须优先保护的区域 。 其中 , 徐夫人墓志的发现曾引起考古界瞩目 , 其出土处是地下文物埋藏区的重中之重 。
      1971年秋冬之交 , 南通县陈桥公社第九大队第九生产队开挖大寨河时 , 出土一合墓志 。 该墓志铭碑由上盖下底两块石碑合并而成 , 个体呈正方形 , 碑志系青石雕刻 , 雕饰朴拙华美 。
      该墓志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 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 墓志盖呈覆斗式 , 盏顶题“唐东海徐夫人墓志铭”9字 。 经考证 , 所冠“唐”字 , 当属“南唐”无疑 。 志文约1100字 , 阴文楷书 , 撰书人署义丰屯田都院判官朱延著 。 序文及墓铭不仅文笔优美 , 且刻工精湛 , 堪称五代碑刻艺术珍品 。
       这篇刻在青石上的“千字文”可谓字字玑珠 , 它记载了墓主徐夫人的生平和及其夫家姚氏家族的发迹史 , 透露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信息 , 为我们破解了古通州建城、古运盐河漕运等千古之谜 。
大运河|守护好十八里河口大运河文化遗存
文章图片

       南通建城之始 , 公认为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 年) , 之前的地方史 , 无确凿史料可证 。 现存狼山北麓题名坡摩岩石刻留下了26个字 , 题写者是五代时期统治本地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姚门开山之祖、首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姚存 。 河口墓主徐夫人 , 身份为南唐静海指挥使兼都镇遏使姚公之妻 。 专家论证 , 她的丈夫就是姚氏世袭政权的第三代掌门人姚彦洪 , 也即姚存的孙辈 。 这位徐夫人出生于淮北东海郡(今连云港市)的豪门望族 , 协助姚公管理300多人的大家族 , 38岁芳华之龄积劳成疾去世 。
       徐夫人的墓志铭叙述姚氏家族统治江海洲岛的历史 , 其时间起讫涵盖了南通建城前半个多世纪的五代时期 。 墓志铭证实南通地区确凿可考的最早盐场 , 属唐末、五代位于静海镇的永兴场 。 墓志序文中特别描述了永兴场煎盐的景象:“司煮海积盐 , 鹾(盐的别称)峙山岳 。 ”志文记载姚氏政权负有“专漕运 , 副上贡”之责 , 聊聊6字 , 有力证实了通州至扬州府之间的运盐河(今通扬运河)及其漕运历史 , 早于北宋嘉祐年间运盐河主航道全线贯通之前就已实际存在 。


推荐阅读